倾城往事—兰考行记
历史上,黄河作为母亲河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但同样正是这条河,也曾屡次给沿河而居的人们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黄河九曲十八弯,从上游挟裹而来的大量泥沙,导致下游河床不断被抬高。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决堤改道,造成严重的水患。
比如,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就由于水患而屡次被淹,至今地底深处还掩埋着六座古城。
就连固若金汤的皇都尚且不能幸免于难,更不用提它下面的一个小小县城了。
兰考,地处豫东平原,由于恰好坐落在黄河拐弯处,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水患的重灾区。而水患的后果并不只是决堤时摧毁一切的漫天洪水,还有它退去后遗留下的无边无际的风沙和随处可见的盐碱。
兰考是农业县,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指望,而风沙和盐碱无疑可以说是扼住了兰考人的咽喉。所以,长久以来,贫困就是兰考县的标签,而外出讨饭成了兰考人的唯一出路。
除了台湾和西藏,兰考人的讨饭足迹曾经遍布大江南北,踏遍三山五岳。
为了所谓面子,政府为了阻止兰考人外出讨饭,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劝阻”办公室。只可惜,当生存遭遇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一切权利都必将失去其效用。所以围追堵截之下,兰考人还是在前仆后继地奔赴异乡。
到1962年,旱灾洪涝交替肆虐,兰考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历史最低的43斤,兰考人每人全年的粮食也只有138斤。
生死关头,开封地委接连向兰考指派了五位书记,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接下这个烂摊子,都想方设法地找各种理由推脱。
趋利避害原是人类的本能,这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事老百姓做起来叫理所当然,可作为执政者却不仅不能做,甚至连想都不能想。因为执政者的态度并不仅仅只影响到他自己的富贵荣辱,更是直接关系着无数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不过,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历史上也总有人在不断做出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取舍与抉择。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往往只看到了自己,而他们的心中装着的却是无数百姓。在理想与信念的指引下,他们前仆后继,他们舍生忘死,他们的精神光辉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人。
其实焦裕禄在兰考县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短短的475天。可就是这样短暂的时光,焦裕禄凭借一心为民的实干精神和高尚的个人品格成功走进了万千兰考百姓的心中,并让他们乃至他们的后代怀念至今。
其实老百姓是最贪图眼前实惠的,也是最容易摇摆多变的。所以,想要收买他们一时很简单,给些小恩小惠就可以,可是要想赢得他们真心实意的爱戴与接纳却很不容易。
这一切,焦裕禄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好了。1966年,在兰考人民的强烈要求下,焦裕禄的棺柩被迎回了兰考。那一天,兰考人倾城出动,自发地走上街头为他送葬。整个兰考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天地为之变色。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种下的泡桐苗早已绿树成荫。除了天然弱碱性的饮用水,在兰考的其他方面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三害”肆虐的痕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焦裕禄燃烧自己生命所点起的理想与信念之火,如今已经传播四方,正有无数的后来者们在他的指引下继续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