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贫穷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鹤与雪

今天早上边吃早餐边听广播,听到一个新词,叫“单一奢华主义”。

这个词来源于日语,寺山修司在《扔掉书本上街去》一书中提出的,它的意思我后来查了一下,指的是“总体相对朴素,却舍得为特定事物不计代价的追求。”我举几个例子来讲,有的男性可以常年蜗居,却要开一辆梦寐以求的豪华跑车;有的女性可以穿着随便,却愿意为一套限量版口红破产;有的人可以坐绿皮火车穷游,却是要省下钱来住五星级酒店……这些就是所谓的单一奢华主义者,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但不是什么真正的“富人”,要是真那么有钱了还用得着“单一奢华”吗?样样都可以奢华了好么。这群人在常人眼中一个个全是“怪人”,他们的单一奢华行为是很难被理解的。

与单一奢华主义相对的是平衡主义,顾名思义,平衡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比方说每个月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但每个月都要去意大利高档餐厅挥霍一次,在剩下十几天里紧衣缩食,这就是一种打破平衡的做法。平衡主义者们不会在单一事物上有超乎合理范围的投入,他们会把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生活相对稳定安逸,但也平淡如水,没有什么大的惊喜,从年轻就能一眼望到老。

平衡主义是合乎“常理”的,所谓常理就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当有人想要打破常理时,就出现了支持单一奢华主义的声音。我能理解支持者们的立足点。我们身处社会就无时无刻不被灌输“这是人之常情”的思想观念,以至“正常”和“正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尤其当它们与自我内心发生冲突时,难以做出人生的抉择和价值的判断。

在这样的桎梏下,单一奢华主义反倒是一种极富“叛逆”思想的纵情体验。单一奢华主义者们一方面不拘泥于现实的价值观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诸实践,当别人费解地问起“你干嘛要这么奢侈”时,直接答道“我赚钱我享受我乐意”;另一方面他们对某种事物进行深入的尝试,比如某人对酒文化了如指掌,对品尝到口的酒侃侃而谈,这个人还是值得欣赏的,他可能是一个单一奢华主义者,喜欢收藏各种名贵的酒,这是他在贫乏生活中的灿烂追求。

单一奢华主义相比平衡主义是一种打破常理、凸显个性,但往后又可以分两种。

先说不好的一种。单一奢华主义很可能会走上消费主义遭人批判的老路,即只有消费行为本身,压抑了真正的需求,不具有深刻的内涵,为消费而消费。消费主义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它的价值观体现在现实的购买行动上,在消费主义的定义下,如果一个人消费得起高端商品,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与之相应的某种身份或品味。还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意大利高档餐厅的例子,如果这个人其实对意大利菜肴一无所知,也无法品评奢华行为实际应有的价值,而只是单纯盲从外界的评价,那么这种超出经济能力的高消费只是为了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崇尚纯粹的享乐,满足某种虚荣的心理。

再说好的一种。很简单,与上述相反,单一奢华主义发自内心的真切渴望,并且获得了价值与升华。这绝大部分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的消费上。我在社交网站上看到过一个人的分享,他是个话剧“发烧友”,看过的话剧不计其数,一个月的工资30%都花在了看话剧上,“每一次从剧场出来,都感觉和外面是两个世界”,在话剧中看世间百态,心中感到莫大的震撼。这样的人们努力生活,仔细丈量,纵情体验,不断激发出最纯粹的自己。虽然一些奢华行为看似疯狂,但有时很难不扪心自问,无常命运中,生命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又是否能为自己所掌控?这一点我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同样的思考,在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毛姆的《刀锋》中均有所体现。

不过并非所有的精神文化消费都如此。我记得曾有一篇文章犀利地指出现代成年人过度消费的倾向,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多读书读好书”的浪潮下,他们买了许许多多的书,但这些书却因各种理由被束之高阁。我们不得不警醒的是,奢侈贫穷,那些无法被消化的奢侈,或许仍旧是精神上的极大贫穷。

 The End

最后要说明几点:

1.      写这篇文的灵感来源于广播电台“交差点”第7期节目。

2.      “奢侈贫穷”取自于森茉莉的《奢侈贫穷》,但这个标题实际与那本书没有任何关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