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散文:弋阳,倒流的时光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心散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8780377/79c6dbfb90845d46.jpg)
这次美好的旅行,是从一个姑娘开始的。
上了动车,我刚一落座,就听见耳畔有声,您好!扭头,抬眼,一个漂亮的姑娘,白肤大眼,笑盈盈地看着我。她应该是靠窗的邻座。我赶紧站起来,侧身让位。她却又开口说,大姐,您靠窗坐吧,可以看风景。
我颇感欣喜,暗忖,这姑娘真善解人意!近些年出行较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邻座,却鲜有印象!中年人多半谨慎,对陌生人充满戒心,顶多聊聊天气和楼市。年轻人懒得言语,他们忙着刷微博,玩游戏,看影视剧。我习惯看看书,发发呆,打打瞌睡,彼此互不打扰。谁说千年修得同船渡,分明是身在咫尺,心各天涯。
这位姑娘给我的感觉还算不错,可是,多年的经验,让我对陌生的热情总有一种莫名的抗拒。我翻开书,打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车开动了,她忽然大呼道,这车怎么倒行?我一看,还真是的。窗外的景物滑向前方,我们的身体退向后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知怎的,想起了苏轼的诗句。
大姐,这样不会晕车吧?姑娘惊诧地问。
不会的,过去坐绿皮火车,面对面坐,总有一方是倒行。我想了想又不安地说,你应该叫我阿姨吧!
您又不老,叫阿姨感觉有距离,那样我们就没话说了,多闷啊!姑娘侧脸,一笑,玫瑰色的唇像两片盛开的花瓣。她得知我去江西弋阳,开心得说自己家在上饶市,外婆家在弋阳。小时候,在那儿生活过很长时间,熟悉得很。
我对弋阳不太了解,索性合上书,泡了杯绿茶,听姑娘娓娓而谈弋阳过去的风土人情和童年趣事。枯瘦的茶叶在玻璃杯里渐渐舒张开来,饱满而青润。窗外动车倒行,窗内茶香袅袅,姑娘细语绵绵,讲述她外婆在夏夜的树下,边摇扇边哼唱当地一种古老的弋阳腔。霎那间,我仿佛回到旧色的光景里。
不知不觉的,已到上饶。道别时,姑娘热情地相约,这几天若有空,她到弋阳去看外婆,请我一起去那个地方看看!
我打趣道,你这么相信我啊?
从您看的书和气质里,我觉得值得信任!姑娘的动作和语言一样利索,背上包,挥挥手,转身告别。我愣了一下,不禁为自己的谨慎与狭隘而羞惭。人与人之间原本应该如此,这位江西姑娘,让这个世界突然变得单纯可爱起来!
我很快到了弋阳,一出车站,就看到有人举着一个大大的牌子,上书“‘中国梦·美丽弋阳’全国作家笔会接站点”。大红色的牌子,很暖!看我走过去,几个人赶紧迎过来,问好,握手,接包。我的心亦是暖的!多少年了,习惯一个人走出车站,在陌生的人群里寂寞地穿行。
可是,曾经的记忆里,熙熙攘攘的站台有人在等你,远远地望着,浅浅地笑着,你的心便有了一种安然地停靠。无论身处何地,一个有人等候的站台,你就不再是个孤独的漂泊者。
我在工作人员细心地安排下,驱车,入住,如归家中。稍事休息了会儿,就联系浙江安吉的作家汪群老师。他和夫人先一日到达,此时正要去乡村看古戏台。果真兴趣相投,喜好同一风味。一个地方最具风味的莫过于传统文化,那些历史缝隙里遗留下来的老宅深院,古陶旧罐,断石残玉,奇风异俗,连同传统的陈年佳酿,风味小吃……细细品来,都有浓浓的时间的味道。
车子驶入一个村庄,四周绿田环绕,视野开阔。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做向导,我们来到一个古朴庄严的大门前。只见门楣由青石砌成,最上方有三排镂空瓦檐,呈阶梯状,一高两低,错落有致。每个瓦檐上左右各一鱼形石雕,扭腰摆尾,跳跃之态。 正中的瓦檐下嵌有“童氏宗祠”四个大字,字迹模糊,须细看,怕是有些年头了。门右下方挂一木牌,上书“西童村村史馆”“弋阳腔传承与保护教育基地”等字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8780377/d88a56fa2648b592.jpg)
弋阳腔?我的心为之一动,不由地想起来那位江西姑娘。我们疾步走进,门口四根圆柱,深黄色,应该是后来替换的新木。上面就是古戏台,鼎形,纯木质结构。木色浅淡,木身纹裂,木雕精细,一看便是老物。这个古戏台是组合式结构,中间是阔大的方形明堂,台下两边建有楼座,戏台对面为中堂正厅,是旧时同族人供奉、祭奠祖先的处所。弋阳腔古戏台,多数建于明清时期。据说,全县古戏台总数达到50座以上,历经风雨依然能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小伙子始终为我们悉心地解说,原来他是县弋阳剧团的一员,文广局给我们安排了如此专业的向导,很贴心!我们初步了解到,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源于浙江的南戏,产生于弋阳。清李调元《剧话》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简称弋腔,又称高腔。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一起,并称我国四大声腔。2006年, 被国家文化部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站在明堂,畅想当年这里热闹非凡的盛况。一个古戏台不但滋养过一代代人的精神,还承载了一段段久远而生动的记忆。这种曾经遍布各地的独特的文化符号,以特有的形式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如今古戏台撑着空空的骨架,茫然而落寞。我和汪群老师感慨万千,向导笑着说:“还好,我们剧团每年都会到这些古戏台为群众演几场弋阳腔。明天要为你们演一出好戏,要不去剧团看看他们排练。
这正暗合我们的心思,几人迫不及待地上了车,直奔剧团。入内,只见台上一对青年男女身着便装,正在排练。如今,弋阳的许多年轻人出门在外,到更大的世界闯荡,他们却留在这方小小的舞台上。台下有两位白发老人,一男一女,来自上饶市,弋阳腔专业指导老师。他们边看边听,不时地指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唱腔都力求到位。望着台上台下,我心生敬意!无论世间如何变迁,正是一代代弋阳腔的传承者,才让这古老的树桠上依然能萌发出新绿。我们听了一会儿,决定离开,想把最好的感觉留给明天。
第二天中午,几十位全国各地的作家来到方志敏纪念馆。方志敏,这个熟悉的名字,多年不曾提及,也不曾忘记,此时一下勾起了大家的回忆。他的那篇情感炽热的《可爱的中国》,在我们少时的心野里曾熊熊地燃烧过。“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读到墙壁上张贴的方志敏的手迹,我依然心潮起伏!一个圆脸姑娘,为我们讲解,动情处竟泪盈眼眶,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著名作家高洪波老师,信手写下《弋阳杂咏》,其一为:“首走弋阳访志敏,到此方知主义真。怀玉山下青松挺,清贫二字响雷音”。
其后,我们参观了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等地,寻找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留下的遗迹。我们这一代人是有红色情结的,在返回的车上,来自江苏的女作家低声地唱起了革命歌曲,越来越多的人跟唱起来,情绪热烈!
傍晚,大雨,大家却依然意兴很浓地到达剧场。舞台上,已是灯光明亮。今晚上演的《珍珠记》,是弋阳腔经典传统剧目之一。该剧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潘凤霞、童庆礽首演,后被拍成电影,六十年代弋阳腔剧团首次排演了此剧。时隔多年,现在已经是新生代演员,为观众演绎这部老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780377/387cdb77f0bdfb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