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复盘应用读书

有效输入:知识变现前,如何先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

2018-10-12  本文已影响51人  安布的英国时间

我这两年特别迷恋东野圭吾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停不下来。每读完一本,就会立刻上豆瓣标记“已读”,打个分数,写两句评价,这本书就算读过了。家属提醒我有点浪费时间了,我还嘴硬:我这是在学习他的写作手法!

前段日子,心想自己也读了挺多东野的小说了,是不是可以写个书单做做推荐呀,于是回头翻豆瓣上的“已读”清单。这一看,有点傻眼。

刚读完时的我明明觉得,这么精彩的故事一定能深深印在脑海里的,于是出于不剧透的考虑,每本书我只留下了寥寥几句短评。可现在,每本书的人物、主线、反转、巧妙之处,真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看看短评时间,有些是1月刚读完的,现在一年还没到,已经忘光光!更别提学习写作手法了。

这样看了就忘,还谈什么知识变现?先变成自己的再说吧!

啊,当时跟父母有什么摩擦呢……“到底忘记了什么呢”的感觉可真难受。

我是手帐爱好者,平时有记旅行手帐和日常手帐,深知“记录”的美妙之处。所以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要是会记读书手帐就好了……虽说都是手帐,但功能不同,记录方法也有区别。读书手帐应该怎么写呢?摘抄?抄哪些?怎么抄?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会不会太浪费时间了?怎么排版?辛苦记下来能派上用场吗?……

直到我无意间翻开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所有疑惑一扫而空。阅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拿起本子和笔,照书中所说记录起来。果真如书的副标题所说——超实用!

有效输入:知识变现前,如何先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他还有一个有趣的头衔——笔记本作家。他的其他著作还包括《旅行手帐完全指南》、《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可以看出,是位记笔记的达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日本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而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也大受欢迎。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书中,奥野宣之将读书分成了5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分别介绍了笔记本在每一个步骤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有什么技巧。是一本可以拿来就用的实用性超强的工具书。本文我想撇开愿书作者的结构,用问答的形式梳理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

一、怎样读书才不“白读”?

1、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应该认真地与每一本书交流。

你多久读一本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阅读不到5本书,也就是说2个多月一本。与此同时,网上或是身边的朋友却有人表明自己至少每周会读一本书,甚至是每天一本书——先别急着效仿。

2个多月读一本,输入或许太少,无从输出。然而每天读一本,输入看似足够多,然而你恐怕还是没什么可输出。因为快速阅读意味着你没有足够时间与一本书交流,你很可能知道了一本书大概是讲什么的,书中有哪些金句,说好听点是掌握了一本书的精髓。但是这本书就这样一掠而过,在你的记忆里只会留下一个轻轻的印记。

而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2、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心的理由。

现在的共读平台很好,用短短10分钟向你介绍一本书,告诉你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但是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就不要只满足于了解精髓,再花些时间吧,与你感兴趣的书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通过耳朵和眼睛进行思想输入,得到的刺激一定是不同的。

就像开篇我自己的例子,我只是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不加停顿,不做消化。但是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这样的读书到头来什么都不记得了,不是跟没读过一样吗?我本来是想学习东野的写作技巧,但最后却只留下“这个作者好厉害呀!”这样肤浅的印象。

奥野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3、读书的基本目标: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

我们在书上花了时间,一定是希望有所回报。应该让自己读过的书物尽其用,尽量不让自己忘记书的内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二、为什么要用笔记下来?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是老话,但我相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写下来,即使很多年过去,再翻看时记忆便会回来。书写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

2、写下来有助于梳理思路,加深理解。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写道:“哪怕是自认为非常了解的事情,一旦需要向别人说明或写下来,还是会出现很多模糊不清的内容。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做好笔记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写读书笔记也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也能得到提升。

3、写下来方便管理、取用、输出。

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给福尔摩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的“思维殿堂”,每一个记忆在他脑中都是可视的,回忆对他来说就是翻抽屉。

村上春树也有类似的记忆管理。记忆里每一个素材对他来说是档案柜里文件夹一样的存在。

但很少有普通人能这样自如地管理记忆。那么不妨用一个笨方法——写在笔记本里。只要学会记、学会管理,笔记本就是你的“思维殿堂”,读书带来的思考、读到的金句也可以成为你的素材,随时取用。

三、读书笔记要记下哪些内容?

简单来说:与书有关的所有内容。

1、选书阶段:记录生活中关于书的所有碎片。

你怎么选择要读的书?

看电视、和朋友聊天、刷朋友圈,都是偶尔会被“安利”的时刻。“这本书好像挺有意思的”,“应该学学这方面的技巧”,这种时候都应该赶紧记下来,不仅要记书名,还要把想读的理由一起写下来。电子当然也可以,比如豆瓣读书有“想读”功能,亚马逊有心愿单的设置。不过在网站上标记很容易会被遗忘,而且这个清单可能很快就会变得很长,选书的时候还是拿不定主意。

可以在笔记本留下几页用作“随想笔记”,记下与书有关的思考,比如“看看如何写作的书”,“学习快速阅读”。还需要几页用作“购书清单”,记下感兴趣的书、作者、理由。这样可以避免冲动购书。

2、读书阶段:只摘抄有共鸣的部分。

如果想记下书的结构、作者想强调的内容,或是那些看上去很厉害的句子,看看目录或是书评就好了。不用抄一些理所应当的内容,而是要抄“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那些让你闪现灵感的内容。

记笔记不是上语文课,也不为了考试,不用拼命思考作者要表达什么,不用写段落大意。如果有些信息你觉得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就不要浪费时间记下来。只记你认为重要的,并彻底消化。

3、读完以后:剪贴相关报道、书评

读完一本书之后,还可以读读别人的书评,看看“第三方观点”,也可以促进自己的思考。有趣的内容也可以记进笔记。

四、读书笔记具体怎么记?

1、摘抄和评论并存: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了他的笔记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葱鲔火锅是日本的特色料理,主材料金枪鱼和葱段,葱段是配菜而非调料。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也像这道火锅,有两味主料:摘抄(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和评论(自己的感想)。摘抄部分用o表示(要完全摘抄原文),自己的评论、感悟则用星号,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面。写一行空一行,看起来更舒服,也方便今后加内容。

我的实践

这样摘抄一目了然,并且能写下自己鲜明的感想,因为等摘抄完所有内容再从头写起评论,往往已经抓不住刚读时的火花了。

当然,一些技巧性书籍,也可以只标来用自己的话总结要点。

2、笔记形式多样化。

a.书籍信息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记下来,比如把书腰剪下来贴在读书笔记里,还有书签、书里的广告。

书中图片

b.还有一些跟购书、阅读地点有关的材料,也可以贴进笔记本,加深你对这次读书体验的记忆。比如书店的名片、传单、卖的明信片,如果你是在旅行途中读的,还可以贴机票、火车票。

c.书里很大篇幅的摘抄,可以用复印代替。这样做能保留书中的字体、排版布局,加深你对阅读的记忆。不过还是应以摘抄为主,复印只是偶尔的小变化。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坚持下去。

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中断就很难再捡起来,心里会有排斥感。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坚持写下去。要摸索自己喜欢的方式。

五、如何灵活取用笔记上的内容?

1、养成定期重读的习惯。

定期重读可以更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固定时间,或许只是周日晚上的5分钟,随手翻翻以前的读书笔记,带着读旧报纸的心情。你会发现,几周前的读书笔记都有些陌生,经常会惊讶于“原来我还有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重读带来的惊喜。

2、利用编号迅速找到目标内容。

a.每本笔记的封面可以贴上书的腰封或书签,与其他笔记本区分开来。

书中图片

b.制作目录。写完一本笔记后,可以在页边涂上颜色或是贴标签,然后在首页或最后一页做一个目录,如下图:

有效输入:知识变现前,如何先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评)

c.利用电脑制作索引资料。有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后,可以给每本标上序列号、阅读日期等信息,然后输入电脑,方便迅速查找出哪本书在哪个笔记本里。具体需要输入的信息有:笔记本编号、关键词、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笔记读书法,看似费时老旧,实则脚踏实地,超级有用。碎片化阅读时代,一切发生得都太快。只有静心坐下来用笔书写,才能抓住这些碎片——阅读中的碎片,思考的碎片。有了有效输入,输出才能变得轻而易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