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

我眼中的南京文化

2017-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坐看清风

相传,两千多年前,始皇出巡,途经金陵,有方士进言:此地有天子气。始皇大惊,乃命人截断方山,斩龙脉;引淮水贯穿,冲王气;改名秣陵,意饲马之地。数百年后,此地果然数为都城,但王朝均短命,几无过百年者。

传说的真伪现在已无法考证,但南京城的大起大落,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称得上罕见。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接连定都于此,故称六朝古都;其后,南唐、初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定都南京,又称十朝都会。就在王朝更迭之际,南京城一次又一次经历战火的洗礼,曾六次被屠城,伏尸百万,不夸张的说,每一寸土地的下面都可能掩埋着古人的尸骸。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建都于此,名“建业”,正式开启了南京的建都史。诸葛武侯出使东吴时,途经此地,登山观势,发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感叹。后世称其驻马处为“驻马坡”,大致位于清凉山以东,到清凉山公园游玩时还可凭吊一番。

三国归晋后数十年,外族入侵,举国南迁,一路退到南京站稳脚跟。彼时皇帝式微,世家大族享有崇高的威望,尤以王导的王家和谢安的谢家为最,后世遂有“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诗。魏晋时期,政局不稳,文人纷纷以避世为时尚,丝毫不以执政者为意,日日以酒放歌,以诗抒怀,钻研玄学,做出许多今天看来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找到登峰造极的灵感,服食五石散成了一种风尚,其实就是一种毒品,让人燥热、恍惚,于是就有了为了散热而宽袍长袖,飘飘欲仙的名士们。行为虽不可取,但他们的真性情却远超后人,并成为后世南京人性格的重要组成元素,称“魏晋风骨”。比如喜欢独自驾车出行的阮籍,载上一坛好酒,一路走,一路喝,走到路的尽头,就大哭一场,再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引得数百年后的王勃不由感叹“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又比如著名音乐家嵇康,行刑前还要奏上一曲,摔琴就戮,“《广陵散》从此绝矣”。

随后的宋齐梁陈,乃至南唐,均是军力不济,文化却异常兴盛,出了一个个本应是伟大艺术家的君主,国家之悲,却是文化之幸。中国文学进入了大绽放时期,为大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南京文化的传承,在东南大学的校歌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那株梁武帝手植的六朝松,至今仍存活于东南大学的校园中,成为南朝文脉流传千年、历丧乱而不息的象征。

至铁血大明,则给南京留下了冷酷和香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记。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大修城墙,命每一道工序的匠人均需在墙砖上刻上名字,如果哪一块出现了问题,涉事人员全部诛杀,于是,就有了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南京古城墙,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也永远被砖石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设在夫子庙的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各种酒楼、茶肆、妓院应运而生,才女与书生的故事层出不穷,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至今,夜游秦淮仍在来南京游玩必不可少的项目。

民国时期,新思潮不断涌现,更多的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作为首都的南京,聚集了国内最一流的人才。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六,亚洲第一,风头一时无两,达到国内名校至今无法企及的高度。

纵观南京历史,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分裂时兴,国家一统时衰。当外族入侵时,汉人不停南撤,唯有滔滔长江才能阻挡胡人南下的马蹄,不甘心失败的历代开国君主,就把国都定在南京,时刻准备打回北方去,力量不断地积蓄,使得南京城日益兴盛。而当国家一统时,南京也就失去了其桥头堡的地位,只能退而成为南方的中心。再加上国都被攻破后敌军的屠戮,更是让南京城一次次元气大损,是凭着怎样顽强的毅力,才能一次次从血泊中爬起,再度腾飞。

相较于其他古都,南京今日的发展已属不错,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科技感有机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前茅。最让我羡慕的,还是南京人的生活态度,魏晋风骨构成了今日南京人之魂:无论遭遇什么,不计较,不悲伤,一句“么的屌四”尽显潇洒,也许不会对国家大事过分上心,但却能为了几百株法国梧桐上街游行。豁达、乐观,就是我所熟悉的南京人。

这就是我生活了四年的南京,一座令我永生眷恋的城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