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竞赛挑战专用】理事之光 向阳而生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

那些年,我曾读过的书,走过的人生路

2025-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JH蒋华

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写营2005年上半年征文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小时候上学,除了所学的课本外,家里所存的书并不多。记得有一些小人书和几本杂志,此外就是《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呼家将》《三国演义》和《续小五义》之类的书了。

家里有一个油着黑漆的小木头柜子,以前是母亲用来装衣服的,后来就闲着空置了,我就把这些书放在小柜子里。因为我的记忆力比较好,语文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背得滚瓜烂熟。在写作文的时候,作文写的不错,老师隔三差五就拿着我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读完以后,老师加上点评,还当众表扬了我,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上中学时,我发现自己偏科。语文英语比较好,数理化成绩一般。每逢上数理化课时,我就偷偷地看小说。把小说放在课桌下面的书洞里,像琼瑶的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这些书都是我的同学借给我的,我发现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书的不止我一个人。尽管我的动作非常隐蔽,还是被聪明的老师发现了。于是,老师走到我跟前,把书抢到手,让我站起来,当众批评我,把小说也没收了。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耐心的教导我。不管老师怎么说,我一直点头,并且主动承认错误。老师看我态度良好,叫我写一份检讨。让是我喜出望外的是,老师把没收的书又还给我了,警告我说下不为例。

遗憾的是我没有考上高中,中学毕业以后就辍学了。因为家里弟兄多,那时候又赶上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有田。所以我就帮父母亲干活。干活之余,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看书。家里还有几只羊,有时候我还要去放羊。放羊的时候我手里拿着书,一边放羊一边看书。

这时候,我看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说鲁迅文学院函授班招生。这则广告把我吸引住了,我就往鲁迅文学院写了一封信咨询。后来鲁迅文学院回信了,招生是千真万确的事,我决定报名参加。参加需要钱,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父亲反对,但是母亲却大力支持。母亲想方设法把钱操办好,然后我就报了名。那时候,我感觉家里根本就没有钱,母亲能支持我,我感觉是最大的动力,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

函授班的教学方式是,在家里自学。每个月要交一份作业,作业是小说、诗歌、散文自选一种,然后通过邮局寄到鲁迅文学院。老师要阅稿审批,提出修改意见。

《学文学》这本教材是发给我们学员用的,跟常见的杂志差不多。里边有很多的栏目,如果我们学员的作品在上面发表了,下面就会有老师的点评,老师在点评里会指出你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学文学》有十二期,每一期都会选登短篇小说,小说都是名家的优秀作品。这本教材我都认真去看,尤其是教材的最后几页,选登的是国内的一些名家的文学之路,读后感触颇深。

1987年,鲁迅文学院组织夏令营活动,来信让我参加。我当时犹豫不决,因为参加夏令营需要钱。最后我壮起胆子,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我的母亲愣了一会, 表示支持。晚上的时候,母亲到村上的人去借钱,但借了一晚上,也没有借到钱。可能人家嫌我们家里穷,不敢借钱。天刚蒙蒙亮,我的父母用地排车拉着粮食,到集上去卖,最后才筹到了钱。看到了爹娘额头上的汗水,我的眼里顿时闪起了泪花……

在鲁迅文学院,我见到了几位作家,他们分别是:康濯、郑万隆、唐因、张锲,还有几位评论家。聆听了他们的授课,使我受益匪浅,光是笔记我就记录了好几本。还有一位女作家叫刘索拉,本来是给我们讲课的,因为有事,没有前来。课后我们参观了北京好几个出名的景点。北京之行,虽然短暂,但收获颇多。 这也许就是我对文学梦的追求吧!

家里的书我都看过了,但我感觉自己没有写出好的东西来。我考虑自己可能读的书太少,所以我决定要多读书。但是到哪里去弄书呢?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闲钱,我就决定去借书。大哥当时非常支持我,他就到我父亲的表哥那里去借书。因为他是一个老师,他的五个儿子,除了大儿子是师范毕业当老师外,其他四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且读的大学还不错,他们毕业以后都分到了好的工作。我的哥哥从他那里拿了几十本语文书,这些书我放在家里一本接一本的开始看。

我的同龄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待在家里也不是长远之计。因为家里粮食能解决温饱,但是钱却无法解决,只能到东北建筑工地上去干活。出门的时候,我背着行李卷,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里面装着我的衣服,此外还有两本书。此后,不论到任何地方,只要出门,我的包里都要带上书。

到了工地才知道,在家千日好,出门当时难。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干到天黑才收工。我给他们搬砖、 拎灰,两手磨起了血泡。最后戴起手套来,才能坚持干下去。天天累得精疲力尽。这时候我才后悔,起初没有好好上学,可是为时已晚。

每逢下雨停工的时候,别人都在睡觉。我就躲在工棚里看书,什么时候看累了,我就睡觉。睡醒了,就接着再看,那时候我把书当做我的精神寄托。

从东北回到家,有了生活经历。我突发灵感,写了一篇文章叫《官地的花大姐》,然后就寄往报社。没想到一个月后,邮局给我寄来了稿费。当我到邮局领稿费的时候,一位邮递员大叔看着我,脸上带着欣赏的口气说:“嗬!你行啊!这么年轻还会写文章!”我笑着说:“写着玩嘛。”

到家过了几天,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叫《温暖》,然后寄到另一家报社。很快我收到了这家报社的来信。当我打开信以后,是这家报社编辑的来信。我一看信有六页,我迫不及待地把这封信从头至尾读一遍。读了以后我非常感动,那时候的编辑真是太敬业了。他指出我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让我稍微修改,信里还有他的一张名片。我一看这张名片,这位编辑 还荣获新闻部颁发的奖 ,看起来是一位资深编辑,我庆幸遇到了伯乐。我静下心来,抓紧时间把文章修改好,然后寄了过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了这位编辑的来信。信里还有一份样报,我的文章发表了。不过标题改成了《手》,可能编辑认为这个标题更好。

不久,我收到了邮局寄来的稿费通知单。我拿着通知单去领稿费,又遇见了那个邮递员大叔。大叔看着我笑呵呵地说:“嘿嘿! 你小子行啊!有媳妇没有,要不要啊?要我给你介绍一个,我喜欢你啊!”那时候我很腼腆,听到这话,脸刷的一下红了。没有多说,领了稿费抓紧时间离开了邮局。

那时候过了五月,我就到东北去干活了。这时候去的是东北的一个小镇,在镇上的一个税务所里搞维修。税务所的院子很大,门面是两层,其余的房子,还有几十间,房子已经很陈旧了,需要维修。

有一天,税务所的所长拿着钥匙,打开一间房门。屋子里面有显而易见的蜘蛛网,一张桌子上落满了灰尘,屋子里散发着一股霉味。所长告诉我们,把屋里打扫干净,然后把墙皮刷上涂料。我一看桌子上面还有几本书,书皮已经发黄,上面也积满了灰尘。我一看到书,兴趣马上就冒出来了,就问所长:“这书还要不要?”所长看都不看,马上说:“不要,把它扔掉!”书在别人眼中不值钱,在我眼中可是宝贝。我先把这几本书放起来,然后开始干活。等到晚上下班,我把书上面的灰尘抖一抖,用纸擦干凈,发现还是几本名著。有《李自成》《获奖短篇小说选》《忏悔录》《艳阳天》等几本书。此后,每天下班,我就捧着这几本书看,有时候会看到半夜。

看完书躺在床上,我有时候会回想书中的情景。不知不觉来了灵感,想写点东西。于是,我向一个称呼姑夫的会计要一个本子,然后就在上面写起来。每天都写,像写日记一样,记录我在工地里的生活,写了整整一大本子。当我写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工友调侃我说:“你写什么呀?是不是想当作家?”另一个说:“他现在当不了作家,你看当作家的人都是秃顶。什么时候他的头成不毛之地的时候,他才能当作家。”他们说完哈哈大笑起来。看到他们的冷嘲热讽,我不耐烦地说:“去去去!睡你们的觉吧。”

就这样,我在建筑队里风风雨雨干了几年,饱尝了建筑工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1997年,南京的一所中专招生,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的父母大力支持我去报考,我刚报完名,报名就结束了。如果再晚一会, 机会就失去了。接着就开始了紧张的复习,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复习上。幸好这几年出门带着书,经常看书,有些东西没有忘掉,所以复习起来没有感到特别难。到了考试的日子,我在徐州的考场上顺利通过了考试。

很快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当我看到鲜艳醒目的录取通知书,捧在手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到我的人生进行了一次飞跃。

在南京学习的日子里,我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跟同学们相处非常融洽,多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平时,同学们在礼拜天,喜欢到南京古城游玩。除了学校规定的参观旅游外,我几乎很少出门。当然我也看过一些景点,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到新华书店或者旧书摊去逛,我与书有着割不断的情缘。起初,我在旧书摊买了两本盗版的名著,我发现错别字太多。以后再买的时候,我就精挑细选,结果买了不少名著,买的这些书几乎没有错别字,因为盗版书省钱呀。说实话,我连一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但是我就舍得买书。买来的这些名著,就成了我的课外读物。

毕业后,我在一个单位上班,但是工作不理想,收入非常低,简直难以养生。不久我就结婚了,妻子下岗,生活难以为继。经过深思熟虑,我辞掉这份工作,又重新走上了打工的路。

2012年,我来到了名城苏州,经朋友介绍,我进入一家物业公司。等到试用期过后,我发现终于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下班以后我可以有时间看书,也能写点东西了。于是,我写了一篇故事叫《蛇与人》。  刚开始写有点手生,可能是为了生计,到处打工,写的少了,但还是把这篇故事写成了。写好以后,我就把这篇故事寄到了南京《雨花》杂志社,但不久我就收到了杂志社的退稿信。信里有编辑的留言:来稿已阅,本刊收录的是小说,不是故事,请另投他处。既然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就把这篇故事投给了《微山湖》杂志,很快这篇故事就发表了。

既然有了时间 ,我的心里又有了写作的念头。于是,我在手机上 先后注册了今日头条、中国诗歌网、九州经典文坛网、露天文学等网站,开始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当我发现豆瓣时,也注册了,然后发文去试试,感觉不合适,就把它卸载了。像露天文学,我也很久没有发文了。最后,我有幸发现了简书,感觉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正像有些人勉励我时说的话,简书这个平台值得我们去扎根,值得去深耕。

有人说,作家就是一个书虫,这个比喻非常贴切。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下功夫读书。那天打开番茄免费读书,我看到了上面的统计,从年初到现在,我在番茄读书里面已经读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都是中外的经典名著,越读越上瘾。通过读书,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还能改变一个人,从幼稚会变为成熟。我不是作家,但我要感谢书,书是我无声的朋友,他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孤单之夜。我要感谢写作,他是我的另一个知己。他总是帮我说话,藉着他我才能吐露心声。愿我们不离不弃,携手到老。

回顾人生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中年大叔。人生就是一部大书,必须下功夫去读,而且要读透 。读透这部大书,就等于读透了人生。写作就是一种体验,用一颗热爱的心去体验,你才能品出生活中的美好。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文学梦,我也不例外。让我们为梦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