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
今天公开课的课题是:《真秦之声——从秦桑曲浅析陕西筝派曲风》。教室里都是成人班的学生,还有她们带来的朋友,我刚坐到琴面前,大家就开始拿出手机拍啊照啊,整个讲课的过程,也只见手机晃来晃去,不停地录音录视频。
课上得成功,心里却有点遗憾。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时的一幕浮上眼前。知性优雅的孔院在开班致辞里说的几句话让我至今难忘:“放下你们的手机和录音笔,用你们的耳朵去听,用你们的心去记忆,录走的东西你未必会珍惜,听到心里面,你的感受和领悟才能让你有所收获。”
而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学员拍视频,录音,然后你看她的朋友圈:“老师弹得真棒!”我谢谢你的喜欢,可是我棒,不等于你棒,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待回归到用心去记忆,而不是去依赖日趋完美的科技?
我很反感做示范演奏的时候,学生说:“老师,等一等,我要录一下。”我会固执地坚持自己:“不要急着录,先用心听。”音乐如果是靠录回去模仿,你所呈现的最多是我的模样,可你自己的东西呢?
记得一位男同学问过我一个问题:“林玲老师和李萌老师演奏的《林冲夜奔》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反问他:“你呢?”
“我都喜欢,两个都弹得快,飞沙走石的,听了过瘾。”他说。
“如果你欣赏的是速度,说明你手上还有技术负担。我喜欢林玲老师的洒脱飘逸,也喜欢李萌老师的热情奔放。单就《林冲夜奔》而言,我更喜欢李萌老师对人物心情的刻画和表现。”我的真心回答直接把天聊死了,他根本接不上话。
至少,你应该去读一下《风雪山神庙》,至少,你应该听一听昆曲《宝剑记》,了解一下林冲为何投奔水泊梁山。或者,乐谱上的提示:“感慨地、回忆地”,你要不要思考一下他在感慨什么,回忆什么?昔日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今朝却要落草为寇,去那个被当时的朝廷认为是土匪窝的地方?
你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第一段怎么像哭一样,第二段弹得好快啊”,你让我说什么好?
但凡上课注意力集中一点,何须拍什么视频录什么音。记得当年学琴,我的眼神一刻不敢离了老师的手,心里牢牢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课后整理笔记时,先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在草稿本上写下来,仿佛又上了一次课,然后归纳总结才誊写到笔记本上。
不只是学琴,我们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除了调动眼睛耳朵和手,难道不应该让心主动一点?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声音,纯熟的技术技巧也只是个及格分,它支撑不了你走太远。
我们的老师经常抱怨,好不容易给学生调整好了手型,家长立刻说:“老师,我拍个照,不然回家忘了。”这话听起来没有毛病,可是细想想,为什么回家就会忘记?是课堂没有用心领会,还是你实在愚钝到连不多的一点内容都无法掌握?
如果,时间倒退三十年,没有智能手机,也无法轻易买到录音笔,那时候的学生怎么办?他们的学习效率就受到影响了吗?可为什么当年的佼佼者都成为了受人敬仰的大师,而今天炫技的新星却被大浪淘沙,淘得连付骸骨都不剩?同台一奏,立分高下。
一个不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琴人,如何演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精彩?
一个不能体会“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演奏者,她的指尖怎会有高山之志,流水之情?
一曲《汉宫秋月》,你就是那个寂寞深宫里望月思亲的女子,出不去的宫墙,聚不了的家人;一首《蕉窗夜雨》,你就是那个寄人篱下的异乡异客,雨打芭蕉,滴落的是满腔愁绪;甚至,一曲《将军令》,你就是那个沙场点兵,征战杀敌,凯旋归来的将军!
技术技巧这种东西,只要花时间,谁都能练得出来,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飞扬神采,却不是单靠技术就可以堆砌出来。
凡事,用几分心,尽几分力,方能有几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