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伴我行||量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9期“量”专题活动。
牙疼的厉害,问诊之后医生给开了一盒药,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打开准备吃。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说明书,一横粗体字格外醒目:饮酒者禁用!怔住了,问诊是中午的事情。上午疼的实在过于钻心,没有办法的时候用了小偏方,白酒加盐兑温水漱口。尽管已经过去三个小时有余,心中还是直犯嘀咕,一时没把握好 “应急的量”,哪怕只是漱口的酒,也因 “量” 的存在触发禁忌,反倒添了麻烦!
倘若不是那会儿实在疼的难以忍受,自己断然是不会碰白酒的。对于任何酒种,都是既无饮酒的量,更无贪杯的雅兴,也许对酒天然的就有种生理性厌恶。
曾经的图书馆馆长,组织小伙伴们一起过节,总会带瓶酒,还是白的。不论男女,馆长会都给每个人斟上一杯,却不会要求大家狂饮。而是温柔地告诉我们:等你们步入社会,少不了会接触酒类,现在可以有所尝试,等真的遇到时要早早学会保护自己,把握好应对的量。明白馆长的好意,却一次也没喝过,都是碰杯后由能者代劳 —— 我知道,自己本就没有饮酒的量,也不必勉强凑数。
当我真的步入 “喝酒看工作” 的氛围,感觉自此踏入一个血雨腥风的江湖之中,成为一个 “问路不问心” 的江湖之人。这里的 “量”,早已不只是杯中酒的多少,更成了衡量 “诚意” 与 “服从” 的标尺。
幸运地是,这种风气对我来讲不是硬性要求,而是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相看。
于是,我看到很多海量的饮士。得意者意气风发,以 “量” 显底气,指点江山;失意者来者不能拒,硬撑着超出自身体量,强颜欢笑。有人用 “海量” 换机会,有人用 “少喝” 守底线,酒桌上一派热闹洋溢之景,实则处处都是 “量” 的博弈。
当然,这其中不乏真海量。他们的酒量大都是久经沙场灌出来的 —— 所谓海量,不过是被场合逼出来的 “过量”。放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灌” 这个字无疑会被着重作为考点,它背后藏着的,是对 “量” 的无度透支。在有些场合,一些老员工会带着骄傲,炫耀地讲述在创业初期是如何在酒桌上拼杀,最经典的莫过于 “曾经有过一次,热菜还没上,几个人已经倒头睡觉了”。这速度,这战果仿佛是他们的不可磨灭的军勋章,是用 “超量” 换来的 “功劳”。
这样的场合经历的多了,就有老江湖偷偷传授秘笈,酒桌上可以用心留意每个人的表现,那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儿。我真的去观察了,却因过剩的同理心完全无乐趣可言 —— 每个人对酒的耐受量不同,流露的本性也不同,有人借着 “量” 的掩护放纵,有人顶着 “量” 的压力隐忍。
也遇到过有意思的合作伙伴,借着喝酒之后的醉意,抱怨我长期 “监工式” 工作方式,导致其压力倍增,工作量也随之翻倍。抱怨我的不信任,抱怨他人的不尽心。在那似醉非醉的言语中,我听出了他压抑许久、借着酒劲释放的情绪之量,听出了他渴望被肯定的心声和自认不被信任的怨气。这样的时刻,我明知不能随之起舞,也无法说出太多迎合的话语,因为我突然意识到,似醉非醉的重点是 “非醉”,他不过是拿捏好了情绪释放的 “量”。
江湖之大,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我只能做到不说人,无法控制不被人说。喝酒亦是如此,只能掌控自己的 “量”。口罩期间,开始重视身体调理,索性开启酒桌请假模式,一律不碰 —— 守住不沾酒的量,也守住本心的分寸。江湖问路不问心,走好江湖路,明月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