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脑

2024-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巷小酒

《大变局:晚清改革50年》中有一段讲,迫于国际形势,清廷于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条约中规定大清廷与欧美各国可以互派使节,促进彼此交流。

然而很多年过去了,只有欧美国家单方面派遣使者来清廷,清廷却始终没有动静。原因是,不派遣使节去欧美,也就回避了礼仪冲突。

所谓的礼仪冲突是,清廷不认可近代外交主张的“握手鞠躬”代替向皇帝行跪拜礼,而外国人一直拒绝给清朝皇帝行跪拜礼。举国上下一致认为,皇帝的面子事关国体,绝不容许外国人随意践踏。不随意践踏的方式是,清廷皇帝不接见外国使臣,清廷也不派使节去别的国家见别国的国君,妥妥的鸵鸟外交。

直到条约签订十年后的1868年,在欧美各国的督促和翘首期盼下,清廷才派出第一支正规外交使团出使欧美,而这支外交使团的领头人是一个叫蒲安臣的美国人。

造成这一奇葩决定的原因仍然是“礼仪冲突”的魔咒:让外国人做团长出使欧美,在拜见各国首脑、君主时,即使团长行跪拜礼,那也和清廷无关,天朝上国的荣耀不受损;他不行跪拜礼呢,那些国家也怪罪不到清廷上,那是洋人自己之间的事。总而言之,不管怎样,清廷都不会丢了面子。

不禁想到,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时候,我们的大汉朝就已经派张骞多次出使西域,主动与外部世界连接,而两千年后的大清朝却如此害怕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系。在外国人面前,只想着千方百计维护所谓的国体、面子。这并不能仅仅用一个“有失体面”所能解释得了的。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西汉可算是站在中国封建大一统的开端,洋洋洒洒发展了两千年后,清朝又站在了封建大一统的尾端。

历经两千年,中国人骨子里的自信和魂魄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全体陷入到极度的奴性和自卑中(包括皇帝,包括王公贵族),而极度的自卑往往是以自负、傲娇、不可一世的样子出现的。越是维护不了面子的人,就越格外注重面子。

没有自信就会恐惧一切、排斥一切,越来越封闭。国家如此,人也如此。带着这样的思想紧箍,可想而知晚清的改革注定是一场空。

说到底,要开放需要先开眼,要开眼需要先开脑,脑子有问题,就得先从根上解决脑子的问题,找回魂魄,找回自信,才能找到出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