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的笔记系统

2016-12-24  本文已影响133人  老杜还在

近几年,我对知识管理和笔记术的兴趣很浓,更换了几次平台之后,今年下半年逐渐稳定下来。下面做一点回顾和整理。

现有系统

现有系统是基于 Markdown 的纯文本系统,搭配的工具是:Sublime Text + Git + Bitbucket

回顾及需求

minipad2

回想电子笔记的开端,应该是一款小软件 minipad2,记得曾经和作者还有过沟通。

Evernote/印象笔记

早期的Evernote用户,真能体会到它的进步,也引领了行业。后来国内公司建立,阉割了邮件分享,越来越大的大象。个人使用印象笔记大问题是,它的剪藏功能、导入功能(如 Pocket/微博/微信/多看)太方便,反倒堆积了太多繁杂的内容。

为知笔记

从印象切换到为知,主要因为操作系统彻底切换到 Linux。后期各种多余功能,近期开始全面收费。

其他

用过的:XMind,VIMwiki,ZIM,Google KEEP,Atom,StackEdit,Retext,Mou,Jekyll,MDwiki……

没用过:OneNote

我的需求?

适合自己的即可,从最小需求开始。那么我的需求由高到低是:

  1. 平台
  2. Markdown 文本格式
  3. 网络同步
  4. 树形分类
  5. 搜索
  6. 导出

到底笔记系统的必要功能是什么?有人做日程/GTD,有人整理物品/保存网页……如果定义为:记录书写文档的地方,那么其他需求可以另行考虑。

现有系统及分析

一句话:现有系统就是文件夹里的文本文件

需求满足情况

笔记工作流

纠结工具是浪费时间(虽然也是值得的),更应该把应用笔记的流程处理好,形成笔记工作流。现在我的基本模式如下:

不足

总结

满足需求的工具即可,下一步是切实把笔记用起来,让自己书写的内容充满笔记系统。

2016122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