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未来简史》随想

2019-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鹤一张

最近读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在第四章“虚构的力量”有一段讲儿童心理特征的话,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儿童在父母吵架时,总是会认为自己不好。

原文摘录如下:人类的童年都有自我专注的特征。不论什么宗教或文化,儿童都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对其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兴味索然。正因为如此,父母离婚对儿童会造成莫大的创伤。一个5岁的小孩并不能理解,某件重大事情可能不是因为他造成的。不管父母跟他说多少次——说父母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问题和希望,父母离婚不是因为他,孩子都不会懂。他一心认为,所有事情都是因为他的关系。大多数人长大之后就会摆脱这种幼儿期的妄想,但有些人却继续坚持、至死不改。

孩子最初的心理是一元的世界,在一元的世界里只有“我”,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我”的一部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与“我”有关系。发生好事,会使“我”感到无比强大;反之,出现坏事,会感觉“我”不好,让“我”十分脆弱。

为了让一元的“我”感觉好一些,人会去责怪别人,这样责任就不是自己的了;也会去嘲笑和议论别人,当别人比自己差时,自己就是好的了。这种向外获取来满足自己的方式,都是自体比较虚弱的表现。人在被爱的时候,就像一个杯子在被灌注水,杯子只有在不满的时候才会需要水,人也只有在被爱灌注得不够的时候,才会去向外抓取。

只有从小被信任,内心盛满爱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经历怎样的成功或失败,都会认为自己是好的。然而作为父母,面对的问题不是不想给孩子满满的爱,而是很多父母想给却给不出很多的爱,因为自己的内心原本就不多。

当父母给不出爱,却硬要给的时候,就会出现强迫,用强迫去指责、羞辱,甚至打骂孩子,当儿童处于“自我专注特征”的时候,就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于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去如此往复地对待下一代的孩子,这样就变成了宿命的轮回。

也许,重要的是父母怎样对待和看待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