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源于可怜的自卑
几年前认识了G小姐,一个善良又热心的姑娘,然而却发现她没什么朋友,一时不解。后来我们变得越来越亲近,一度上升为了损友关系,她的缺点也渐渐暴露了出来:对他人不分时宜不计尺度的嘲笑,包括我。
“哟,几天没见怎么长这么胖了,看看这腿粗的!”
“你这是去哪儿浪了变得这么黑,大老远的没认出你来!”
“今儿是什么打扮啊,土里土气的!”
一开始我只把这当做朋友间的互相调侃,从不过分的计较在意,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这并非调侃戏谑,当然也不是出自内心的恶意贬低,而是一种“不嘲笑他人不评头论足就心里痒痒”的病态心理。
说你胖,说你黑,说你穿衣没品位,我和我的损友们从不规避这些话题,互相调侃后也不过是相视一笑该干嘛干嘛去,然而有病态心理的人则会抓住这些所谓的弱点死死不放,从见面的第一秒开始这个话题,到最后say goodbye话题方能结束。
前者是一种“人无完人还是该吃吃该喝喝”的生活乐趣,而后者则上升为了“对他人弱点不吐不快”的家长心理。
没错,就是家长心理,因为你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除了存在于你的朋友圈子里,更存在于你的家庭里。
此种嘲笑有家长式的控制之嫌,一切不按照我的意思来不符合我的审美的做法就需要被嘲笑并加以矫正。从你的外在到你的内在,从你的一举一动到你的一言一行,处处布满了可供人嘲笑和评论的素材。
这并非是说我不接受负面的评价,毕竟忠言逆耳。只是当逆耳之语成为一种病态心理的必须,变得引人反感,则需要加以遏制和警惕。
生而为社会之人则应该理性看待人群之评论,更何况评论之人多半与你是亲近关系。然而不管是出于调侃的吐槽玩笑还是出于规劝的真心实意,都应该有尺度也应该分场合时宜,只消说一次一句,而不是没完没了的纠缠着不放磨磨唧唧。
每个人都是有人格和自尊的,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肆意调侃是一种情商极低的表现。
因为尊重,所以我们不能剥夺评论人说话的权利,也因为尊重,对于那些评价我们也应该认真的倾听,择取有益。
但是尊重是双向的,戳别人的软肋本就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而又抓住死死不放则是把自己推向万丈深渊众矢之的,
“我跟你很熟”不等于“说啥都可以”。
今天说的这些乍一看好像是种“与贱人矫情”,但是平心静气透过现象的时候发现,这种由病态心理支配的情商低下的表现需要得到同情。
我们发现那些真正由内而外散发气质的人从来不会对弱于他们的人评头论足,也从来不会讥讽,他们反而愿意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予以鼓励。反而是那些自己生活一团糟的人更愿意去评论他人,因为自卑而想要寻找共鸣,因为对自己不满又害怕被孤立而去嘲讽。
你对他人的态度其实就是你对自己的态度。
你若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你也会与他人温柔相待,你若自暴自弃自我放逐,你对他人也只会讥讽嘲笑评头论足。
我不再计较那些逆耳之语,只想好好的说一句,不要再自卑,请善待你自己,别人再糟糕,也跟你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