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离别是岳南所书的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翻开扉页,上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心中百感交集。
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作为全景再现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行眼模糊。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书中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 程。突出地描写了北大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李济、以及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还有清华的闻一多、袁复礼、李继侗,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等在内的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翻山越岭,日夜兼程68天,徒步跋涉1600余公里当旅行团师生们带着满身风尘和疲惫抵达昆明时,师生与群众的歌声如江河翻腾、大海惊涛,慷慨悲壮的旋律向行进中的每一位师生传递着国家的艰难与抗战必胜的信念。自此,数千名师生在昆明正式组建了足以彪炳青史、永垂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在80年前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那条路上,那群被迫流亡的知识分子在思考着什么?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生旅行团,成功地完成了由湘至滇的千里奔徙,我仿佛看到,这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令人无不感慨万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想像,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是何等艰辛,背后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撑!信仰是共通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年代,坚定的信仰是成功的保证。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这是我最近读过最有感染力的一部书籍感动于艰难岁月中的坚守、感动于知识分子的铁肩担道义、感动于学生们对知识的尊重。感动于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担当。
谁敢说自己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鲁迅先生的足迹,谁敢说北大的校园没有蔡元培老先生影响力,不论后来哪位校长面前,蔡元培都是无法逾越的山峰,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大师,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让我的看到了中国当今的教育理念早在民国那群大师的手上就已经被奠定,这就是大师。
何谓“大师”?《南渡北归》给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