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之路
在经历这一次职业转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接触面变广了,思维变开阔了,更重要的是,喜欢拥抱变化,和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体验。打个比喻,就像之前死抱着那棵传统流程的树,不肯下来,到现在自己用思维做了艘船,前行在变化的河流中。从抱着树的旁观者,到去远行的航海人,观察面积变得非常大。未来的梦想,就是能来到大海,去经历惊涛骇浪,收获最大的胸怀。
背景
作为一个资深工科女,在读了4年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后做了生产物流的两年半中,工程师思维已经深深刻在脑海中,展示在思维和行动中。在深圳某大型传统制造业,扎根于流水线的我,工作变得非常枯燥和闲散时,挣扎着决定抛弃产线和工厂,投入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中,试图找到一些能在工作中,体验非常刺激和创新的东西。在转型前期,偶然得知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于是,辞了职、网上报课程,投入到互联网的怀抱中。
梦想
梦想这种东西,年轻时喜欢谈,有一阵,谈多了,就不在说起。直到实现了某个小目标,才发现,它一直在内心深处,照亮着我。
我的梦想是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什么叫有趣呢?这个词是非常主观,每个人认为的有趣都不一样。就如你看欢乐喜剧人,哈哈大笑,是一种有趣;你是朋友中间的逗比,也是有趣;你喜欢养小动物,观察动物的调皮,是另一种有趣。
我认为的有趣,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投入,对困难的一种豁达。即使在平淡或难过的时候,也能发现周遭有趣的人和事。
就比如楼下公园里各种植物的变化,春天发芽时刻的翠绿、花团锦簇的艳丽、夏季深绿的茂密和秋冬有些枯萎的模样,都在上下班出入时,扭头多看了几眼,印在了脑子里,幻化成内心有趣的元素,一直在跳跃。深圳这个花园城市,尤其是南山区的海滨栈道,美的不像话,像小时候向往的森林那般,充满神秘。
楼下花香这种热爱,我觉得,就是有趣。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和受打击的现在,依然能保持相信未来美好的心态,是真正的有趣,这一点,是经历了转行的阵痛期后,明白的。
困难
在家里学习了网络课程两个多月后,决定去深圳工作。现在回过头来想,在家里的氛围太安逸,学习效果不好,且以为会回去探望父母,实际却是无收入几个月,焦虑的心态给父母也带来压力的感觉,自己却全然不知,对他们其实很累。受到培训机构金三银四的求职热期,决定4月底到了深圳,找工作。
有些虚的简历经验,换来了第一份转行工作。却因课程没学透彻,基础知识不牢,很多业务也不熟悉,产品老大也没时间教,在挣扎了三个月后,16年8月1号,就狼狈的离开了。
那种困境,是一种不自信的雾霾,一直笼罩在心头。情绪的失落,是当时做大的困难,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总是否定自己。没自信在深圳,就回到了老家,折腾着在老家找工作,上了两周班,又在11月8号回到了深圳。重新调整自己后,决定从简单的职位入手,产品助理。于是12月5号,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16年,折腾着一年,最大的困难是心态的不自信和转行产品经理,底层思维的不熟悉。比如工科有固定的解决问题方法,只需学习前辈即可,而产品经理,需要逻辑性的辨别,比如需求是否真伪,如果是真需求,如何做?业务流程怎样?如何通过自己分析,设计一套可执行的需求文档。
两者超级大的不同,我也是在转行两年多的现在,每次做新功能和新项目时,就有深刻领悟。
从如何更好更快地执行者变为,反复论证是否需要做这个需求,以及如何投入最小开发成本做的产品规划者,是需要持续做产品来得出的。
感谢身边被我坏情绪折磨却不离不弃的人,感谢自己挣扎着选择行动的自己。使我清楚的意识到,只要跑起来,那些负能量都会随着风吹走的。
战胜
在16年12月5日入职的外包公司中,即使薪资很低,但依然非常认真的投入产品设计中。和甲方高频沟通需求,领导的悉心指导,开发测试同事的共同配合,自己收获了很大。除了知道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精华以外,也知道自己连接的上下游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关心内容。
比如,我自己总结自己的工作流程是,先去收集需求,需求藏于使用者感觉中,出现在领导的谈话中。细心认真的分析着这些需求,在大量无规则的信息中,抓取到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的痛点。
找到这个痛点(需求)后,开始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想出解决方案。可以去专业论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搜索,也可在百度搜索,也可自己那张纸,拿个笔,把每个流程点画一下。
比如用户要用到客户地图这个功能,首先要有一个入口点击后,默认加载页面,出现哪些信息,能快速解决用户当前定位附近和他匹配的客户呢?他想看到的客户信息有哪些?这个客户地图目的是解决业务员快速与客户签单,如果我是业务员,我真实的去拜访客户,需要提前准备什么资料?客户的心理怎样?如何与客户有效沟通?等等这些问题,我都尝试想一遍,解决一遍,方案自然就有了。符合用户预期的产品,就这样设计出来了。
有时候,会觉得,产品经理其实和演员很像。
演员是演某个角色,所以要揣摩角色心理,收集角色背景,在特殊环境下角色会做什么反应。而产品经理,是揣摩一类用户的心理,这类用户背景怎样,为什么会用这个产品?想获得什么?预期想法是怎样?比如社交产品就是要与人沟通,围绕与人沟通会做很多促进沟通关系的功能。金融产品,就是想赚取收益,相应的风险肯定也会有,所以如何引导用户理性投资,教用户一些理财知识就很必要。
演员和产品经理,都需要有同理心,才能创造出有趣的角色和产品来。
在路上
17年加班加点,高效做了一个app,两个电商后台和前端产品后,自己也有从量变引起质变的突破。18年的春季,自己找到目前心仪的金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工作。现在也在往优秀的产品经理发展,所需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金融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哪些本质思维?自己如何更深入了解业务?能通过互联网产品这个工具,解决更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推动项目的有序进行?
就像产品体验五层要素,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表现层的外貌会给人表象印象,框架和结构的搭建知道有什么功能,如何展示给用户,范围层和战略层,就是比较核心和重要的思维,决定产品盈利,运行的底层逻辑和业务范围。
用户体验五要素就像做人一样,外貌是表象的,每天行为是框架和结构决定的,上下班,工作都是又角色决定的,底层的战略层,范围层,就是内心的梦想和计划是什么?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方向是什么?都是定期需要反思自己的。
感谢这两年多的经验,自己能完成职业的华丽变身。有时候想想,花最多时间投入的工作,一定是因为前人知道工作时,心流会持续让人保持思维活跃,心态年轻的法宝,才设计的工作这个内容。不要受悲观情绪或压力情绪影响哦,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投入进去,每天都会很开心哦。
我现在是体会到了,转行之后的现在,每天都还挺开心的。
其实想想,任何知识,花些时间投入到实际知识信息上,而甩掉各种担心或低迷情绪,都是可以逐步从入门到精通的。
望向前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