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衰落
一种文化的衰落,不仅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历史原因。
在弄懂文化衰落之前,我们要弄懂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文化产生的前提是人,也就是说人创造了文化,并享用文化。
自从有了人类这个概念之时,就一直在争斗,与大自然搏斗,与同类搏斗。最初人类个体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弱小,无法单独一人面对恶劣的大自然。所以有了部落这个概念,由群体的力量,在大自然艰苦的搏斗中坚强生存,那时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母系社会由此产生,母系社会的产生有些必然原因。
母系社会结构的产生,是由当时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男子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很高,而为么保持部落的生存,那么作为生育子女的女性的地位就尤其重要。仔细观察那个时期出土文物就不难发现,夸张的乳房,以及圆圆的肚子。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同时期的各个地方都是这种造型,这说明母系社会的产生是由大自然所决定的。母系社会决定了当时的文化特性,必然是崇拜生育以及“性”。如果观察最早的符号学你会发现,女性的标志是“ν”像一个女性的子宫。而男性的标志则是“Λ”如男性的生殖器。但如果你以为母系社会就是一个由性构成的社会。你就大错特错了。母系社会下,每一个部落成员都有各自的任务,负责生产,保卫以及狩猎。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在抵抗大自然中,人类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在狩猎中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作为母系社会标志的女性的地位自然而然下降。而相应的部落中在狩猎中每次获得猎物最多的男子的地位则逐步提高,最终取代了女性的地位。母系社会结构极其文化的衰落也就必然了。
在探索自然的同时,各个部落的文化也开始形成,各个部落之间也互相了解,各种部落文化开始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往往伴随着战争的形式进行,这种部落间的战争,最终孕育了华夏民族的图腾龙。与西方的龙不同,中国的龙是尊贵、威严、团结。
当然还有一种文化衰落,那就是自然灾害。部落的力量终归无法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的威严下最终消失在在历史的长河里,如良褚文化。
当然,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经历出生、完善、鼎盛、衰落、在完善、兴盛、衰落。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种文化发展的前提是“和”不是“同”。和不仅仅是融合还有包容,需要一种极大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孔子及其门徒创立,在春秋战国时期仅是百家争鸣中的一股势力。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儒学吸收了道学、法学、墨学、五行学以及其他学术。最在董仲舒手中终形成了新儒学,这个时期的儒学已经与先秦时期的儒学有了很大区别。在汉时就有儒皮法骨。虽然这个说法有很大错误,但可以从侧面证明,这时期的儒学与先秦时期有了很大不同。
至宋,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理学吸收了道教、佛教。新儒学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衰落,唐时的兴起,至宋又重新兴盛。虽至元有衰落的趋势,但明清时期理学一直是官方正统文学,虽至王阳明时期心学兴盛,但那种兴盛只是在民间,官方的科举考试内容还是程朱理学。
一种文化如果长期处于专制,那么他的衰落就是必然的,这种文化是僵硬的,在这个体系下,思想保守,盲目自大。而又不自知。当西方的文化伴随着船炮,打开了中国保守的国门。中国的文化界必然是看不起的,那个时期最开明的魏源在《海国图志》里,也只有学习西方的工具,对于西方的文化。中国的文化界是抵抗的,他们不承认还有比中华文化更先进的文化。他们鄙薄西方文化,认为西方人也就是仗着船坚利炮。才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文化在自傲中忘记了同也忘记了和。只有排外性。没有正视西方文化。其结果就是一败再败,最后在甲午战争的硝烟下,丧失了文化自信,不应该是自傲。变得卑躬屈膝。在五四的风云下,孔子,儒学终于被新一代年轻人所抛弃。到现在儒学还只存毛皮。
但中华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最终会重新被人们所接受,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下。我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会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