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本自具足,无需外求

2024-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风之彩

象山文集序原文摘录: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zhì],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孔孟的学问,只致力于“求仁”,这就是“精一”思想的传承。当时已经出现了外求的问题,所以子贡才会怀疑“多学多识”的说法,他认为只有“博施济众”,才算是“仁”。孔子给他讲了“一以贯之”的道理,并且以“能近取譬”的方法来教导他,这是孔子教导他要从自己心上去寻求吧。到孟子的时代,墨子说“仁”就是“摩顶放踵”,而告子之流又有“仁内义外”的说法。到了这个时候,心学已经没落。孟子批驳告子“义外”的说法,他说:“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注:仁,就在人心之中。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那颗放失的心而已)。”他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注:仁义礼智并非自外而来的,而是我心中本有的,只是我从未想到过而已)。

解读:

阳明先生在《象山文集序》中说,孟子学问贵在求仁,只专注于求仁精一,与孔子的“一以贯之”相辅相成,外面与自己没有关系。不要借什么内圣外义,来迷惑人心。

多年来我也接受了“内圣外王”之说的影响。其实是一个分裂性思考。千百年来我相信这个说法让无数的人蒙羞还不知,外王无非就是让这个唯一的身体,既要扮演王者荣耀的霸道,同时又要内在圣贤的安宁,事实上分裂的事实已然造成,却完全不自知。

象山直接传承了孟子的思想,一心求仁是向内求。这才是儒家思想的力量。放下执念,寻求自我的仁心,学问之道没有任何外求的捷径,就是找回那个放失的心,一心一意,一以贯之。

仁义礼智都不在外面,就在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内心。可是我们人类进化到今天,相信这个大道的并不太多。总在外求的人确实获得了外在的东西,可灵魂那个空壳子依然填不满。于是,钱财不知何时才能攒足,名利不知到哪一步才算终结,《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最具说服力了。

中国文化培育体系中很少有从心求仁出发。不得不说,祖先很多好东西不见了,遗失的无限美好,很难再返回,固化了的思维占据内心,很难撼动。当我们说一个人坚硬如铁的时候,我们通常说的是人心不柔,当我们说一个人不通人情世故,也是指的一个人内心寡淡无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