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常见问题解答

每周答疑:怎样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17人  春江好的猫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的较量,更多是意志和毅力的比拼,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是非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科学的培养。

又到了我们每周答疑的时间

看看家长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1

怎样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什么算是吃苦耐劳呢?

我的理解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轻易选择放弃,而是愿意继续努力再多尝试一下,表现的更有毅力、更有耐力。

那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力呢?

要给孩子创造更多“虽然有些困难,但我最终还是做到了”这样的成功经验。一旦他有了这样的成功的经验,再遇到其他困难,他就会想:我没必要放弃,继续尝试一下,因为成功就在前面等着我呢。

怎么给孩子创造更多成功的经验?

我准备了四条建议:

/ 1 /

遵守界限感,不替孩子做事、不替孩子思考。

如果在家里孩子是被娇生惯养、我们什么都替孩子做了,还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他的毅力和耐力大爆发,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我们平常就要注意界限感,孩子自己的事情就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虽然他不会做的有我们替他做的那么好,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面对困难的能力。

比如孩子他走路的时候跌倒了,我们看到了固然很心疼,但不要第一时间扶孩子,而是在旁边给他鼓励,让他自己站起来。因为我们不能扶孩子一辈子。

当孩子有困难向我们哭诉、求助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建议。而是跟孩子一起探讨怎么做是合适的。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这的确是一个困难,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个情况有所改善。”

这时我们是鼓励孩子跟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直接给建议的话,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依赖家长。

/2/

在考虑到胜任力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困难,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拥有"挑战困难并最终成功"的经验。

给孩子设置困难时,一定是他只要努努力就能完成的。一旦他完成,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这会增加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那通过哪些途径来去创造的困难呢?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户外活动或者做家务,比如让孩子学包饺子、学洗衣服。这样的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对孩子来说,一开始还是有难度的。家长可以从家务中去找到一些机会,给孩子创造战胜困难的体验。

/3/

夸努力而不夸聪明。

经常夸聪明,孩子会变的越来越沾沾自喜,甚至会自以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夸孩子努力,他对一个事情的判断,跟被夸聪明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一件事情孩子做的不顺利,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子会觉得:是我不够聪明,所以我做不到;经常被夸努力的孩子会想:是我的努力不够,才没做到,努力是我擅长的,我再多努力点就好。

所以被夸努力的孩子更愿意去做出尝试,直到成功的到来。

/4/

易子而教

有没有发现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面经常不一样?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有需求,总想去证明一下,当我表现不好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依然爱我?

想要一个孩子变得更加有恒心、有毅力,需要家长暂时缺席一下,让孩子有一段时间离开我们,比如在假期里面让孩子参加游学营或者训练营。

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没有了我们提供给孩子的依靠,孩子就会琢磨着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自理,也开始学会用新的方式去尝试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

2

如何劝说固执又守旧的爸爸?

所有有效的沟通方式都有这样一个前提:不会让双方掉进情绪里,而是双方都维持在理性的状态进行沟通。所以我们沟通的语言里面不夹杂着情绪,会让事情更容易得到解决。

我们之前分享过一些沟通方式,虽然是针对于孩子,但是对于成年人同样适用。不必担心对方会不会配合我们,或者觉得:“只有我自己在学习沟通方式,对方并没学习,会不会有效呢。”

你要相信,仅仅由你做出改变、去努力学习,沟通效果就一定会改善。

提醒一下,不要试图“改变老公”,因为注定失败。我们是要改善沟通方式、让沟通变得更加有效。抱着这样的心态,对方才更愿意接受。如果整天想着改变对方,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在否定他、没有接受他,也会因此遭遇对方更多的对抗。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明确强调了,并不是我们沟通的对方也学习了这种沟通方式,才会让沟通变得更加有效,仅仅我们学习和进步,就会让沟通有所改变。

3

孩子经常咬指甲怎么办?

孩子爱吮吸自己的手指、咬指甲,这些行为都是源于一种情绪——焦虑。孩子是用咬指甲的方式来让自己缓解内心焦虑。

现在有研究建议把“咬手指”的行为归纳为强迫症的一种,但我更倾向于用“孩子有焦虑情绪”的角度来去理解。没必要进行药物治疗,而是通过舒缓孩子内心的焦虑,让孩子咬手指的行为有所改变。

如果大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任何的困扰,欢迎提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