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听评课

2018-05-16  本文已影响302人  卜悠悠

上午,有幸聆听L老师执教的一节绘本阅读课——《我爸爸》。走进录播教室刚坐下,跟旁边的老师就聊开了,还记得这个绘本的作者是安东尼布朗,《我妈妈》也是他的作品。从上学期开始,陆续有老师上绘本阅读课。这次《我爸爸》是带一年级小朋友读的。几节课,尤其是《我爸爸》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试上,教者基本功也都很好,课堂应变能力很强,一节课下来,想必孩子们都收获很多。

《我爸爸》这个故事很经典,画面一看就懂,文字也比较简单,但情感却深藏图文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单靠孩子去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L老师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一、导入

师生谈话:小朋友们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啊?

由一位小朋友说的《小熊温尼菩》导入《我爸爸》。

二、读故事

1、封面: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交流。(23同)L老师带领学生读书名,认读作者、译者和出版社的名称。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在板书时特意将“我”和“爸爸”之间留了空隙,并提醒孩子读的时候稍微停顿,其实我觉得她是想强调出这本书讲的是“我”的爸爸,而不是别人的爸爸。

2、环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生提前看过的缘故,当老师问画的是什么时,有个小女孩说是一块布料,而不是黄格子花纹。

我在想,绘本有没有必要提前读呢?孩子已经知道下一页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上课时还会那么期待后面的故事吗?绘本一般价格比较高,我带孩子们看的要么是PPT,要么我拿一本放展台上,不可能做到人手一本,也正为这样吧,读绘本一直是他们很喜欢很期待的事情。

3、扉页:图画是黄格子的面包和面包机。

这里老师问,你们见过这样的面包片吗?其实,何止面包啊,前面的环衬,都跟爸爸的衣服有关。后面,大概老师忘记这个面包了,在讲爸爸的衣服时没有再提及。

4、正文:基本上都是先观察图,再指名交流看到了什么,然后出示文字,范读、齐读、个别读。阅读这一部分时,老师根据绘本的内容,在每一个“我爸爸真的很棒”处停顿,小结之前几幅图的内容,让学生对前面的故事印象更深刻。教师还注意到了图画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出现若干次(9次)的太阳,象征着爸爸的爱像太阳一样温暖;也关注到了文字,比如“像……一样……”的句式和“也”的用法。

讲“像……一样……”的句式时,老师让学生用这个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因为没有给学生明确的主题,以致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航道”,有的孩子说:我爸爸像猪一样能吃。我爸爸像兔子一样胆小。如果结合《我爸爸》中的“我爸爸真的很棒”,再指导学生说说自己很棒的爸爸,学生的发言肯定会很精彩。

讲“也”的时候,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字是将两个短句连在一起的,然后让学生口头造句。一个女孩说:你快乐,我也快乐。这句话说得很好,真该给个大大的赞。如果老师能给这个小女孩一个回应——你快乐,老师也快乐——那么,这节课留给小女孩的记忆就不仅仅是绘本《我爸爸》了。

三、总结

1、老师介绍书中爸爸衣服的由来,那是作者爸爸的遗物。(这里是否可以跟环衬和扉页呼应一下,告诉学生,作者每一次下笔,都是对爸爸的怀念?)

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懂得爸爸爱我、我爱爸爸,并出示几张学生和自己爸爸的合照,请学生介绍照片内容。

四、作业

回家把《我爸爸》讲给自己的爸爸听。

学生之前已经读过,也许是跟家长一起读的,今天又跟老师和同学读了一遍,感想肯定又不一样了,回去再把这个故事讲一遍,可能会加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这个作业容易完成,也有一定的意义。

是否也可以布置读写绘的作业?让学生写绘一幅自己的《我爸爸》,把生活中感受到的爸爸的爱用图画和文字表达出来?

纵观整堂课,老师的讲稍微多了点儿,学生主动的发现少了点儿。如果我上这个绘本的话,希望课上能把这本书读三遍:

第一遍通读,学生看图,听老师读,满足学生听故事的好奇心,偶尔也可以停一下,让学生猜测后面的情节;

第二遍细读,变换方式看图读文,读懂故事;

第三遍选读,发现图画和文字里的小细节、小秘密,进一步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感情。

绘本阅读课,可以引导孩子寻找细节,发现作者(更重要的绘画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但是,《我爸爸》中到底有9处太阳,还是8处太阳,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学生把读绘本当成找细节的游戏。绘本,重要的是故事,是图文合奏的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的了。

这个绘本我很早就带孩子们看过。没有查找相关资料,对于画面的挖掘不够深刻,这也提醒我,即使是开胃小菜,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