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首页投稿婚姻育儿

陪伴式教育:难以对抗的情感疲劳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66人  黄雨琳

之前在动车上时,隔壁邻座的年轻妈妈带着一个三岁左右,表达欲极其旺盛的小男孩。

长达四个小时的车程里,除了孩子一个小时的午休之外,他都在喋喋不休地说话,因为词汇量的贫乏,他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类似于:“妈妈你为什么这么搞笑?”之类的无厘头语言,令我惊奇的是那个年轻妈妈的耐心。

她抱着自己的小宝贝,每一句话都很认真地回应他,而且从来不会用同样的语句和不耐烦的情绪加以敷衍。当她的孩子情绪激动,被自己的妈妈逗得“咯咯”直笑或是发现新大陆一样的语气突然拔高时,年轻妈妈就会用非常温柔的语气教育他不要烦扰到其他的人,提醒他小声一点。孩子毕竟是孩子,乐呵到兴头上就又要拔高语调,不过在母亲耐心的劝导下,频率也慢慢减少了。

我之所以被这样的场景感动,是因为我见过太多焦头烂额的母亲,她们被产后情绪,繁琐的家事所牵绊,更重要的是,难以对抗的情感疲劳。

我不是一个母亲,但我有陪伴孩子的经历,扣除掉那些需要进行的家务活儿,仅仅是简单的陪伴就会消磨掉我大半的耐心。

那时候家里的亲戚将孩子放在我家几天,两个三四岁左右的小朋友,他们哭闹着我要陪他们进行各种小游戏,拿着洋娃娃对扔,拿着机器人假装在战斗,将各种积木堆起来再狠狠推倒。每天最幸福的莫过于抽点时间大家一起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猫与老鼠。

就是这些听起来还不费力的事持续了将近一整天。下午来临的时候想把他们哄睡着,他们毫不犹豫地把拖鞋踢到床上,然后乐呵呵地看你手足无措的样子,因为被子又被扔到了床底下,而睡衣睡裤早已不知所踪。

一个星期后亲戚把孩子接走,我竟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亲戚问我他家孩子是不是特别顽皮,我也只能笑着否认,违心地期待下一次的光临。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常常困于内疚和疲乏的情感状态。我深深地知道孩子的天性绝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前把带图片的童话书看上几遍,也不是认认真真地把圣诞树上的装饰画好,他的天性是把自己小小的宇宙燃烧到极致。

可是理智有时候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极力忍耐,但是不耐烦的情绪还是一点点的扩散开来。当他们把我最喜欢的书用水彩笔涂满了颜色,封面瞬间惨不忍睹。当他们撞到了我养的小小多肉,当他们拒不配合好好吃饭,到晚些时候又哭闹着肚子饿的时候。

早些时候阅读亲子类文章,总是对原生家庭父母的耐心陪伴视为理所当然。直到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亲戚们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鸡飞狗跳,熊孩子们得意洋洋的时候才深深觉得教育的不易。

除了应该被体谅的孩子,还有需要被体谅的大人,哺乳期的时候,一夜三次起来喂奶,连个整觉都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很难再面带笑容地很孩子们嬉闹一整天。

大人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每一个情感疲劳的时刻都不应该成为对孩子发泄的借口。而建立与孩子良性互动的前提需要对孩子宽容以待也需要对自己宽容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