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三板斧,破写作N种困境。
简书有个标志性的功能,就是随时统计字数,累积并刷新作者名片中的资历。
这个功能设计的初衷,应该是鼓励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写下去:
每当想放弃的时候,回望一下自己来时的脚步,告诉自己:看,我已经写了这么多了,还是继续写下去吧。
但不少人也会因此孤芳自赏,每走一步都在为自己赞叹:哇塞,我都写了几万字、十几万字、几十万字了!无边的傲娇感在心头洋溢。
这种过度的成就感,可能会造成一种错觉:只要写得够多,就能写得够好。
真是这样吗?
偶尔看到某些作者被拒稿后,愤愤不平发文,说我都写了几十万字了,没有理由不过稿,是编辑有眼无珠,故意为难我吧?
对此,局外人都会呵呵。
跟时间和字数要成绩,无异于刻舟求剑。别忘了,同样是码字,人和人的标准区别太大了。
有人每天都在按同样的标准重复同一件事,有人每天都在提高标准,把同一件事做到极致。
吴军老师曾提出一个概念,叫“伪工作者”,写作中其实也存在不少“伪作者”,或者严格点说,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掺杂着“伪作者”的成分,比如:
随性写,不斟酌词句和逻辑;为吸引眼球,写一些低俗的内容;躺在舒适区写,怎么容易怎么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反驳和质疑,充耳不闻,或一删了之;一意孤行,觉得别人都不懂我……等等。
长此以往,写作很可能会一步一步走上自嗨之路,偏离了精进的轨道。
在《硅谷来信》中,吴军老师提到过1万小时理论的4个误区,也能完美概括大部分写作误区:
低水平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玉式困境、狗熊掰棒子。
对此,吴军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破这四种困境的“三板斧”。这三板斧用在写作上,也是非常对症的神器。
哪3板斧呢?
第一板斧:愿景-目标-行动
对症:低水平重复、习惯性失败。
树立一个宏观的个人写作愿景。
宏观,不代表不切实际。愿景,可以理解为你的写作初衷。你写作为了做什么?想实现什么理想?一定要发自内心,找一个确切的、你满意的答案。
我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写作的动机,我给自己的愿景是:找到真实的自我。我做成简介,时刻提醒自己: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
但是,无论公司愿景,还是个人愿景,终归都是形而上的东西,过于抽象缥缈,需要落地的方案来具象化,便于实现。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就很重要,而且一定要阶段性目标。比如:
写够规定字数,可以是初级阶段的目标,但要根据你的能力逐渐提高目标,就不能仅局限于字数了,还要有质量,所以下一个阶段目标:精简掉文字的1/3。
等精简能力提高了,可以再进一步制定提高逻辑能力、行文结构的目标。
如果一时找不到一个阶段性目标怎么办?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老师的那句话可以帮到你:
如果你找不到目标,就从解决你遇到的小问题开始。
没错,问题即目标,行动起来,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已经是在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了。
第二板斧:再不中听的话,也要找出合理性。
对症:林黛玉式困境。
吴军老师是这样解释林黛玉式困境的:林黛玉很聪明、很有才气,对一件事总是想得很深刻,但贾府上下除了贾宝玉,没人能懂她。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林黛玉内涵越深,就越封闭。
这一点,在喜欢文字的人身上确实特别突出,这就是常被别人称为“清高”的那种东西。自古文人相轻,也正源于此。
但在今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写作也是个开放的工具,你必须要跟比你更优秀的人联机,才能打破闭塞的自我,有所提升。
“再不中听的话,也要找出合理性。”吴军老师的中学老师这样告诉他。
如果找不出,就思考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找出合理性为止。
当一篇文章收到别人的肯定,我们不需要找合理性,可以放心让自己沾沾自喜。
而当收到别人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比肯定更珍贵,因为其中有你要提炼的不足。
“如果走在大街上,遇到有人骂我,确实找不出什么合理性,确定对方是个疯子,至少也能警告自己,以后遇到这人离远点。”吴军老师说。
“从不同的声音中寻找合理性”,这一点无论对处世还是写作,都受益匪浅。
学会这一点,我们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和气度都会比常人要大得多。
这样做非常不容易,但是吴军老师推荐的方法是,每次一听到不中听的话,就强迫自己启动合理性的开关。
长此以往形成条件反射,人的容纳能力就增强了。
第三板斧:做记录。
对症:狗熊掰棒子、低水平重复。
高手都会不断复盘,迭代,然后才有跃迁。
做记录不仅强化记忆,也是在整理思维,用一定的逻辑输出文字,过程本身就是写作。
看到一本书,听了一节课,看过某部电影,抽取能够打动你的痛点,训练自己用某种形式记下来。
整理、归纳和表达的过程,更是一遍遍反复思考的过程。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
边写作、边读书、边总结方法,就是不错的复盘和技能迭代。
以上,与你分享,希望能够帮到你。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