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
电影《活着》剧照
读完余华的《活着》,感叹那个兵荒马乱,积贫积弱的时代,庆幸今天的衣食无忧;感受到主人公福贵一生中承受的接踵而至令人窒息的巨大苦难,体会着平凡即幸福的道理;《活着》写出了普通的中国人生命的韧性与面对苦难时呈现出的强大的承受能力。正如作者所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掩卷沉思,人生真的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翻开豆瓣评论更是一片沉闷悲观之态,很多读者表达着“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生命都是殊途同归的类似思想…….诸如此类的评论实在不能苟同。
福贵自己把人生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怨不得别人。福贵的上半生家境优越,“我们徐家有一百多亩地,从这里一直到那边工厂的烟囱,都是我家的。我爹和我,是远近闻名的阔老爷和阔少爷”,但由于父母疏于管教,缺乏自律,所以整日游手好闲养成吃喝嫖赌的坏习惯,最后被奸诈的龙二算计赌掉了所有家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此福贵苦难的后半生拉开了帷幕,亲人一个个离去,没有物质保障的人生是福贵后半生所有悲剧的开始,当时的时代背景只不过加重了悲剧的程度。
第一个离去的是福贵的爹,福贵赌输了所有财产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心如死灰,走在以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的腿开始哆嗦起来,最终在搬出老宅的当天去村头上厕所时从粪缸上摔了下来,一命呜呼。然后是仆人长根,这个为福贵家干了一辈子的人,随着主家家道中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能老无所依“过着讨饭的生活,“长根替我家干了一辈子,按规矩老了就该由我家养起来。可我家一破落,他也只好离开,只能要饭过日子”。
第二个离去的是福贵的娘,变卖完家里的财产后,福贵年迈的娘也要下地挖野菜干体力活养活一家,“她一大把年纪了,脚又不方便,身体弯下去才一会儿工夫就直不起来了,常常是一屁股坐在了田里”,这样的劳作时间一长,福贵的娘便病倒了,在福贵去往城里抓药的时候被抓了壮丁,后来因为不能及时就医,福贵的娘也驾鹤西归,虽然不能直接归咎于福贵,但是因为贫困而劳作继而病倒的源头仍旧与福贵脱不了关系。
第三个离去的是有庆,一个小学生,却要去给失血过多的女校长-县长夫人献血,结果有庆被抽血的势利眼医生把血生生抽干了,县长夫人获救了,有庆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去了…福贵本来就缺席有庆的成长,没想到最终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四个离去的凤霞,这个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的孩子,因为发高烧变得又聋又哑;这个曾经因为要供应弟弟上学而被牺牲-送人饱受离别之苦的孩子,这个因为家道中落下地辛苦干农活支撑起家庭的女孩承受了本不应该承受的生命之重;嫁给偏头女婿二喜后本以为幸福的婚姻会补偿其承受过的痛苦,没想到幸福刚开始眷顾竟因难产而去,留下了苦命的丈夫二喜和儿子苦根,二喜接下来也在工地意外事故中撒手人寰,留下了苦根与福贵相依为命。
第五个离去的家珍,出身富贵的家珍在福贵的前半生一味忍让,容忍丈夫在外的一切,本以为是个懦弱的女人却在福贵的后半生中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强;她本可以回娘家一去不复返或者另嫁他人,但是却依然选择回来和福贵一起共患难侍奉公婆,毅然决然担负起了家庭重担,后来在一双儿女死后也病倒而去。家珍代表了中国传统妇女善良,坚强和忍辱负重,家庭责任观念重的品格,虽然现在不完全可取,但是其在文中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依旧让人敬佩,毫不夸张的说家珍才是富贵一辈子最大的福分。
第六个离去的是苦根,这个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四岁的时候又失去了父亲,接下来只能和福贵相依为命,一个尚未知道“死”的含义的孩子,七岁的时候居然被食物-豆子撑死了……贫困的力量是我们这一代所无法体会的,只能通过文字记录或老人口述等方式来感受上一辈的艰辛。
虽然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但福贵依旧是幸运的,周围的人对他的温情是文中最大的暖色调,敢于担当为儿子还赌债的父亲,疼爱儿子的母亲,肩负家庭责任共同承受生活打击的家珍,孝顺的儿女等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而正是这些才让这个前半生的浪子福贵体味到了生活本身该有的滋味并支持他坚强的活着。但是纵然有这些温馨存在,整个故事仍然显得异常压抑,幸福的突然抽离总是直击人心,偶尔的温情总是昙花一现,生命的苦难总是接踵而至让本就沉重的生活更加沉重。我不相信宿命,只相信因果;福贵下半生遭受的生活的苦难是果,上半生是因的大部分,也许正是因为上半生的荒唐才带来了后半生的苦难。最后,愿我们珍惜当下做好每一步的抉择,因为这决定了未来人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