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 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
- 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
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
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记忆宫殿法
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读书并不等于背书。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读书不再追求速度;相反,应该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读书方法却很少有人践行?
因为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新刺激。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
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
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
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
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
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
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
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16495/c2cb256144faabca.jpg)
-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
- 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结硬寨,打呆仗”
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二八原理
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
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
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 反思
- 以教为学
- 刻意练习
方法一: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 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跳跃性假设
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
富兰克林的十三种德行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有其安放的地方,做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七、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九、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处罚,你当容忍之。
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贞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对标管理
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自己的对标标准。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 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方法二: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
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好处:
- 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
注意事项:
- 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 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以教为学的机会:
- 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者同事听。
-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
方法三: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
不是刻苦地、有目的地持续训练。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什么是心理表征?
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心理表征 = 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
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是什么关系?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
-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 记录
- 定期回顾
- 付费购买
记录
怎样才能从书写升级为记录呢?
- 如实地记录过程。
- 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所谓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一般而言会记下面几个问题:
-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 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定期回顾
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用基本、简单的原则思考。
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呢?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年度回顾并不是说在年底做年终总结,而是以年为时间跨度进行反思。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
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知识管理工具
- 印象笔记
- 有道云笔记
- 为知笔记
最好的学习,是从对生活经验的反思中学习。
分享使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管理的5个小技巧:
- 把短信备份在印象笔记中
- 为每一次对话录音
- 提醒定期回顾
- 建立核查清单
- 回顾重要人脉
付费购买
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进认知深度。
影响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
- 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
- 用于学习的时间。
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之“买书”
-
买书是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
不是为了看完。 -
把买书视为投资认知的理财。
-
付费购买足够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之“买时间”
- 花钱购买能够帮你省时间的生产力提升工具,是最划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