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谷十一月征文】共读一本书《人间草木》丨人非草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是我读汪曾祺汪先生《人间草木》最深的感触。
原本是想利用这个下午好好地把书房清理一下,毕竟是休假,让自己轻松一下。于是打开音乐,让乐声充斥整个居室。
我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读《人间草木》,这本书对于往事未能得到的情感,对于现在时间无声地流逝的无奈,以及将来未知的疑惑,清澈地灌注到我的内心中。有时我奇怪文章高度跨越的特殊功能,它像奇特的桥,能把不同的文化属性、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人通过韵律的波动和发至真实表达出内心情绪而清晰地传递到人们的心中,让对方产生情感上知音般的共鸣感。
《人间草人》纯净中透着隔开现实的种种纠结,它让意识产生回归。通过语言的共鸣不免要问:难道先生心中也有这种淡淡的、如同丁香般的淡雅的惆怅吗?不然哪能写出我内心柔得不能再柔的情绪,而这种情感每个人都有,他把这种情感表现的尤为让人接受和认可。
先生说: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
从某种情绪特征来说,我并非有女人那样细腻的心思,人的性格往往有它的多面性,既有刚性的也有柔性的,这两种性格融合的特征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存在。原先我在出差时,坐在动车上打开这本书,身边有个和我一般年龄的旅客居然也凑近一起阅读,当我回头一看,他却在注视窗外。
我自认是一个“刚性的人”因为我的工作特征注定要有一种铁的性格来处理手中的事情,对于自己看的比较轻,而旅人的举措让我感到身边并非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性格存在,而是几种性格相互作用组成一个人的整体性格。在特意的环境中偶尔一个因素就能引发出内心许多许多情绪来。比如《人间草木》在旅途寂寞的时候阅读,一个刚性的人不经意地流露出柔的一面。
人们都说女人感性而多情,这倒不假。我常想,一个女人的一生她自认为的人生意义在哪?两情相悦的情感归宿?能够让自己独立地生活在这个复杂、繁忙、能够有质感地生活?或者,能够在现实与内心中进退自如地心安理得?能像一个男人一样做到无悔人生?那么心安之所在哪?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是女人或者男人的问题,而是面对现实男女共同的问题。
朋友中,在我接触的女性好友中,许多许多的人都会为一种莫名的情绪困扰,仿佛冥冥之中中有一份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情绪所支配,细细寻思却又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当一种感性的,能够产生共鸣的东西在不经意中出现时,心中未免不在一种“空”而飘渺中成为言语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情绪。
先生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阳光的钟情。”
《人间草木》在你端起一杯茶,依窗看远处高楼或是山水时都有一种朦胧在心中真实而抽象得不能在抽象涌发出共鸣感,仿佛让你在未知的前方中惆怅地追忆流逝的容颜和你年轻时的笑容。生于70年代的我们曾有的欢乐和惆怅,我们的爱情和生活,向往和失落,意志和虚无,都在这本书中变得丰富,而这丰富里大部分都被许许多多的情感占据。
揪心连成愁,而每个人都希望心中没有惆怅,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去消愁。比如不让自己静下来想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心尽量去攀缘外物即以填满空壑,又怕失去而用尽心机去维持;还有寄望于精神的漂泊,冀望于山水自然之间放逐现实不得的惆怅,渴望找到真实的自己...
或许是这本书让我用淡墨的眼神望见了窗外生动的、如油画般质感的风景吧;或许惆怅如咒,我用尽全力也无法摆脱,只能认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