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简史》谈谈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比以前更快乐吗?如何变得更快乐呢?
《人类简史》这本书后面的部分,对「人们是否比以前更快乐」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上帝」的身份,分别展现各种学科和宗教对于「快乐」的不同的看法。
理论一:快乐是期望能否满足
快乐是人的主观期望和客观条件是否符合,由期望和现实共同来决定。一个农民期望能在村里盖一栋土房子,一个富豪期望能买了一栋大别墅,当他们达成自己的期望时,他们实际上感受到的快乐是一样的。但如果这个农民,他总想在市里买一套房子,那么他可能会因为难以达到期望而闷闷不乐,而且可能对富人们心怀怨恨。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那是不是期望越低越快乐呢?现在的信息传播,让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假如一个农村小伙,月薪3k,在村里已经是特别高的水平了,如果放到以前,他可能会比较快乐和自信,但是他通过互联网知道了很多同龄人工资5k、6k甚至上万,他便不再会那么快乐。
不要让穷人看到富人们的生活,非洲人如果不了解美国人的生活,他们会过得更快乐。换句话说,井底之蛙会更快乐?
理论二:快乐是一种生化机制
生物学家提出,快乐不是因为各种主观心理感受而产生的,其本质是因为体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浓度变高。
这种生化机制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比如一个天生活泼开朗的女孩,她的快乐水平会比一个天生忧郁的人更高。
但外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比如认同感、金钱,也会对快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波动有一定的范围。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那只要操控我们的生化机制就可以,给体内不断注射血清素、多巴胺等,人们就能持续不断地感受到快乐。
理论三:快乐和生命的意义有关
如果把人生看做一个整体,那么生命的意义会影响到快乐水平。如果我们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一定的价值,那么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的。
所以现在有那么多的创业者,离开了以前的高薪、压力小的工作,出来创业,每天累死累活,甚至降薪,但去问他们是否快乐,他们很多人会表示自己很快乐,因为他们不再是大公司的螺丝钉,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在奋斗,多有意义啊。
嗯,如果是这个理论,那就需要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前提是,快乐不等于快感,这种方式获得的快乐,是从更长远的周期来看的。
理论四:快乐是放弃主观感受
这是来自于佛教的理论,不要再追求主观感受,这只是一瞬间的波动。就像是有人在海浪上站了数十年,总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好的海浪永远停下来,同时避开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结果数十年徒劳无功,累的几近发疯。最后力气佣金,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所以,快乐就是空,是不追求外在的条件,也不追求内在的感受,换句话说,毫无追求最快乐,嗯,佛系本佛了。
读完书后,发现自己还是寻找不到标准答案,但我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活法,我个人更愿意相信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那么让自己更快乐的方式就有挺多种:
从短期来看,在不同阶段,建立合适的预期,让自己感受到快乐。
从长期来看,给生命赋予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样能够从长期上感到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