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莫把韶光轻负
在上海待了好几年,去博物馆的次数却是只手可数。
前段时间,大英博物馆藏品巡展的时候,朋友兴奋地向我告知了这个消息。我们心里都暗暗发誓,一定要找个时间去看一看啊!结果,这周推到下周,下周推到下下周,等我们再提起这件事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早已离我们远去了(虽然实际上我们也从未靠近过它们)。
这次一听说“不言之教”活动落脚上海,而且会有专家讲解,立马兴奋地报名了。所幸时间这次没有辜负我(对不起(。・_・。)ノ~,其实是我总在辜负你!),让我得以欣赏到那些从遥远的山西运送过来的壁画——即使被岁月剥蚀了颜色,被盗墓贼摧残了“面容”,却无损于它们的美丽。
展出的墓葬壁画主要来自北朝和宋金元两个时期,风格非常鲜明,一个代表着游牧文化的热烈、豪放,一个代表着文人生活的宁静、优容,被馆方安上了两个诗意的名字——“天似穹庐”和“人亦黄土”。
“天似穹庐”的主人公大多策马扬鞭,前呼后拥,一派意气风发的气象。人物的面貌也是刻画得栩栩如生,身居高位的显要人物坐姿端正,神情庄重,背后的随从则站姿略显随意,还有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情形。不仅人物姿态各异,马也被刻画出了表情,有的马在回头微笑,有的在全神贯注地奔跑,而且幽默的是,有一副壁画里,画师甚至画出了一匹受惊的马被吓得拉出一串便便的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60/84047e9d2ebed7bd.jpg)
如果说“天似穹庐”主要展示一些精彩的日常片段,“人亦黄土”不仅描绘了很多日常生活场景,还画出了人的一生,从少时离家读书求学问,到青年头戴官帽平步青云,再到晚年隐居还故里,最后驾鹤归去,这是一个典型古代文人的理想轨迹。
既是墓葬壁画,其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死的体悟。在《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中,刻着这样的句子:无穷名利无穷苦,有限光阴有限身。这句话其实出自元代张养浩的《喜春来》,原句是“无穷名利无穷恨”,意思都是一样:对于名利的追逐无穷无尽,这种追逐所带来的痛苦也是无穷无尽,而光阴是短暂的,人是渺小的,是面对现实的无力,还是看淡名利、珍惜眼前的劝慰?个中滋味,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看到这里,也愈发觉得“人亦黄土”名字起得妙。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个体的人生不过短短一瞬,那些早已化作黄土的墓主人们,也未必不知道这点,但他们依然穷极物力人力,精心构筑着死后的世界,在一幅幅诗文图画里,寄托着祈愿祝祷,也寄托着伤情忧思。
听闻山西古高平城宣范子故里,一座古墓装修豪华,画栋雕梁,内里却空无一物,无陪葬亦无尸骨,唯墓门有字朱砂写就:“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想来,当直面生死,追忆逝水韶光,人情多如此。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554060-ea4863bab690ef62.jpg)
PS:
观赏壁画的时候,还看见一个人手执钢笔在写生,身后的小男孩无聊地玩着他的衣摆,和爸爸专注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场景足以画成一副有趣的漫画。
最近开始迷上画画,这次看展时面对那些古老的雕塑和壁画,其实很想画下来,惜乎没有带上纸笔,而且这次来得匆忙,又是团体活动,实在不适宜现场写生。因此看到那位写生的爸爸心底很是羡慕。归来凭着旁人的照片和网传壁画图,草草画了几笔,聊以慰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