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感悟真情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LHuiQ蒲公英的梦

  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人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地进步。”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作为一名多年从教于高年级的教师,根据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以读为本,在“美”的朗读训练中体验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始终都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髓,它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听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似有“磁力”的声音往往使人入情入境,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更是一种美的欣赏,一条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试想如果没有由外而内的吸收,何以谈得上内化后的感受呢?当然也谈不上语感能力的培养了。可见朗诵训练与语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所谓的“美”的朗读训练即指以饱满的感情进行训练。如果学生每天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用饱满的感情朗诵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声声动情,入情悟理,自然会提高学生动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穷人》一课,环境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堪称经典,必须靠学生自己在反复朗读中琢磨、玩味。恶劣的环境衬托出穷人生活的艰难,心理描写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桑娜的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这两部分指导朗读,首先让学生入情入境自己试读,再跟同桌交流讨论,然后通过小组读,分角色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不同的语气变化,自然而然就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与美好的品质。《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课文。在教学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一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与节奏。再辅之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结合画面,启发想象,体会海面有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情景。随后再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从而切身体会到课文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二、咬文嚼字,在“准”的语言文字训练中领悟语感

        要想学生获得灵敏的语感,必须经过寻根究底的语言分析。语文教材中的那些精彩的典范作品,选文精美,处处体现作者字斟句酌的独特匠心。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教师要善于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意境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在执教《麻雀》一文时,我有意把一句话“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像一块石头似的”修饰成分丢掉,让学生体会这样丢掉行不行。经过讨论得出丢掉修饰成分不行,不能形象的表观出老麻雀飞落时用力之猛,动作之快和老麻雀的着急,紧张的心情,和它的勇敢。又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感培养点。据洪迈《容斋随笔》中记载,王安石为了用好这个“绿”字,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先后换了“过、满、吹、到、入……”等不少于十个字,真是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后来,他在船上看到了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最后才定为“绿”字。一个“绿”色,霎时形象鲜活,春意盎然,给人以色彩感和想象的空间,读来自有阵阵春风拂面之感。王安石不仅在练字,也是在练意。如果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语境中感受意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感,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力自然就会有所感悟。

        三、放飞想象,在“活”的发散思维中增强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中看出一幅图画。”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和补充,在“活”的发散思维中,通过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获得艺术美的感染。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使艺术美达到升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我抓住了几个发散思维点,运用了想象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我问:“叶绍翁沿着长满青苔的小路,进到朋友的园子里,可是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有的学生说:“我想园子里一定长满小草,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铺成一条长长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像是一块大海绵。”有的说:“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一阵微风吹过,柳树的枝条就随风摆动,像个长着长发的小姑娘。 ”也有的说:“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想象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身临其境,在“真”的生活体验中汲取语感

        文字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符号,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如果没有生活信息为基础,学生对这些语言文字的学习势必仅仅停留在“教参式解读”。只有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现实,他们才能获得主观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极力挖掘文本中能够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词语或者句子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更加深刻。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讲到邱少云战士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志力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情景:假如你不小心被开水烫到,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大多数的学生都说:“肯定疼得哇哇叫,得马上让妈妈找冰凉的药膏止疼。”这时我们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说到:仅仅被开水烫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疼痛,但是邱少云同志,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呻吟,没有蜷腿,没有咳嗽,像千斤巨石一般趴着一动不动,那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他。此时,同学们纷纷为邱少云战士竖起大拇指!又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文中关于天都峰是这样描写的: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进一步感受老爷爷和作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你们爬的山有多高呢?在同学们发表自己爬山的经验的基础上,我又趁机提出,如果你爬到这座山特别高,峰顶直插云霄,并且山势非常陡峭,看到这样的山,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有的学生说:“我在爬这样的山的时候,我肯定不敢往下看,一看就会掉下去。”有的学生说:“我爬这样的山,我肯定双腿直发抖。”甚至有的学生说他绝对不会去爬就这样山,学生们结合自己爬山的经历,很快就把天都峰的险峻读了出来,在这样的气氛中,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的语感来得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咬文嚼字、放飞想象、身临其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彰显课堂魅力,强化学生分析、吸收对自己有益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此外语感培养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和训练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