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其实有许多的滋味(上)
陪伴,其实有许多的滋味
原创 | 作者:稻田
下面的故事,难道只是一个家庭的经历?重要的是,人的回忆里不能少了伴儿成长这一段,何况,陪伴还将继续。
无法拒绝的礼物(序)
客厅里,我和妻子握紧了拳头,不是要爆发家庭战争,而是要做出一个重大的生活决定——是否结束“丁克”生活。紧握的拳头缓缓张开,变成手掌,掌心印出两个字:“是”、“否”。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可能,妻子选择了生下孩子,我随妻意,准备做父亲。十个月的担心,十个月的想象,十个月的期盼,女儿露露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长”便成为我们家庭的主题,喜怒忧思,已经22个春秋。

无需记忆的血缘?(一)
露露降生时,我们正处于事业的兴奋期和繁忙期,事业大于家庭,工作先于生活的观念,以及长期二人世界一时改变的不适应,在露露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决定安排她随阿姨到外省去生活一段时间。
儿行千里母牵挂,何况是初为人母,何况孩子还是幼儿。三个多月的分别,三个多月的想念,在春节将到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孩子奔去。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雪大到让人呼吸都困难,天气似乎在呼应着思念者的心情。

看到了,在二妹灯光明亮的家里,露露穿了一身厚实簇新的衣服,“来,握握手!”妻子不知为什么以这种方式与孩子“重新连线”,像对一个失散多年的孤儿。露露竟然无言的不动,眼里透出羞涩,但片刻间便扑到妈妈的怀里,母女相拥,热泪洗面,视满屋的亲人于无。以后的几天,到各家去走亲戚,她都像一个连体的人一样,紧紧地粘着着妻子,百般忸怩,千般高傲,万般幸福
对孩子的表现,我们是有感悟的,首先是知道了血缘的神奇和伟大,此外也认识到父母与儿女共同生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寄居,哪怕是亲人身边,哪怕是得到最特殊的厚待,仍然无法避免外人的感受。我们以为这样的思维是清醒、准确的,以致爱己及人,不想独用,热心地劝说其他的人要尽力避免。
但20年后与女儿的一次对话,让我吃惊了。“你记得这件事吗?”“记得,包括其他。”“为什么开始不说话,后又与妈妈寸步不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显摆,也就是要引起关注。”“想家吗?”“不想。”“为什么?”“同阿姨一起回去的,阿姨家也跟家一样……”(露露三个月大时,阿姨就带她了)
天哪,情况完全与大人理解的不同!
自孩子两岁开始,我们就在以成年人的思维认识孩子,我们一开始就不是全懂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20年后的这一次偶然的对话,可能我们还将长久地陷于过去,并自以为是的沾沾自喜,持续地坚持我们以为正确的教育。
初尝心思的纠结(二)
最让我们骄傲的一件事情是孩子幼儿园毕业时的表现,滑稽的是,骄傲的标准是“成熟”。
三年幼儿园生活结束,不解的是为什么所有的幼儿园都要办一场隆重的毕业演出。此时全体家长都被邀请,一同见证三年的成长和教育的效果。表演文艺节目与成长和教育的效果存在正向的证明关系吗?但那时我们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想必多数家长也没有,倒都是欣欣然而赴邀,烈烈然而拍手,最后喜喜然而回家,准备送孩子踏上充满希望的小学平台。

大厅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老师们神情亢奋,奔波忙碌,孩子们穿着艳丽的服装,画着浓烈的眉脸,排队准备进场。所有家长的目光都在追逐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都用目光接受着亲人的目光,区别只在短暂的几触。
露露排在队伍的前头,面部的肌肉有些僵硬,但又数次现出微笑,像我们都熟悉的孩子在大人面前集体展示时的笑,让我也顿生紧张。她笔直看着前面,不时微侧身体,用手拍拍身后一位躁动的男生,然后回正,目视前方。
节目很丰富,记得一段刚劲欢快的舞蹈,加上一幕关于环保的小剧后,全体孩子齐齐的站到场中间,园长笑眯眯地要上前致辞,这时露露的嘴角突然下拉,眼眶一红,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她站在前排,面向家长,但好像是传出了信号,孩子的哭声渐渐地弥漫开来,引得家长也跟着眼眶发红。
孩子们呜呜的哭声,和着园长妈妈激情的致辞,毕业典礼圆满的结束了,可我们夫妻好多年后还在感叹孩子的成熟——如此早就能率先产生感恩、留恋之情,真是庆幸和欣慰!但孩子成年后对这段经历的表述却狠狠敲了我们一棒:
“自卑,紧张,引关注,这就是幼儿园生活留给我的记忆”。据孩子的回忆,那时已经萌生了自我意识,知道谁长得漂亮和有钱;怕老师,一次老师发了一个鸡蛋,不想吃,又不敢带回家,便塞在午休的床脚,第二天上学,还在那里,庆幸没被老师发现;演出后流泪是出于一种本能,现在分析,主要还是为了引起关注……
“天哪”,我不得不再一次发出这样的惊呼,随即问题便一连串的冲出来——自卑?几岁的孩子就懂得自卑?胎里卑吗?是谁影响的?父母,还是老师?家庭,还是幼儿园?天真单纯的孩子哪来这许多的复杂和纠结?我无法回答,但有两点可以明确,一是社会世故具有超乎想象的强大穿透力和生命力,当引起我们,特别是父母和教育者的格外警惕;二是不要习惯性的用成年人的标准去揣度、衡量、评价和要求孩子,否则你可能会在自以为是的臆想和“诚心可鉴”的努力中,将孩子引向错路,而你还浑然不知。
说起成年人思维,还想起露露上幼儿园的一个插曲:1999年发生波黑战争,5月8日或9日,孩子放学一进家门就惊诧地报告:“农斯拉夫爆炸中国大水管了耶!”她说的是北约飞机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情。显然,幼儿园的老师刚刚向孩子们说了此事,而且一定说得更具体和详细,经询问,园里开大会,是“园长妈妈讲的”。我们也惊诧且无奈了,如此国际上的大事,有必要向还是幼儿的孩子说吗?说得清吗?听得懂吗?
其实,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很多。
“名利场”中的错步(三)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 孩子终于“上学”了。入学,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值得庆贺的喜事,我们的家庭也不例外,但很快我们便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慌乱,从孩子的行走中发现了错步。
这是一所人们趋之若鹜的小学,一所高声誉的名校。在招生公平要求还不是很规范的时期,学生的来源十分的复杂,简单的说,不少学生的家庭都有“路子”,家庭条件好,学前准备也就充足,许多孩子在入学前就接受过长期的文化和特长“早教”,于是形成了同学间经济条件、文化基础的高端化和差异化。这种情况,既给学校教育带来难度,也给学生成长造成了困难。这些问题在露露身上突出地反映出来了。
首先是学习。露露上学不久就无辜的感觉到强手如云,不仅是功课,更有容易凸显和得到赞赏的技能特长。从幼儿园带来的仅存的一点优越感很快便被冲击得渺无踪迹,自卑便迅速地被放大。
刺激是具体的。为突出特色,也为升学,学校设置了英语分层班,A、B、C三层,实行流动式管理,依据是考试排名,C层最优,连教室也是最好的,明晃晃的告诉全体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这是水平、是目标、是希望。我们和孩子也一道对此目标向往,向此目标攀登。孩子在两进两出的过程中,信心被拷打得枝萎叶落。
人都有本能的心理替代功能,其规律是“此不足而用它补”。露露的表现是开始注重打扮起来。这符合女孩子的特点,深入分析,这是一种文化的提醒和惯性;如果是男孩子,则可能出现结帮、逞凶等的举动。露露在镜子前面停留的时间变得长久,每天将穿什么衣服看得很重,迟到也因此多起来。未成年女生刻意装扮,往往是学习不如意的信号,作为经验,我常常提醒生女孩的同事和朋友,要从信心的树立上着力。
但替代不是都有力的,文化课是学生生活的主题词,特别是在升学应试的环境里,学习成绩始终是主旋律,其他终究难成市场,所以孩子要么掉头随流而进,改变学习状况,要么在心理替代上继续加码,露露一直在这两条路上慌乱而努力的挣扎,现在想来,对一个稚幼的儿童,真是艰难。
一天,妻子发现一件事情,几乎让她崩溃,放在存钱盒里的硬币没有了,“露露,是你拿的吗?”“……是”“买什么了?”孩子红着脸,嗫嚅道:“买了一盒月饼,给班主任……”学生表达心意,送点东西给老师,本无需责怪,但交谈中知道,孩子的举动是受了同学 “风气” 的影响,且采取暗自偷送的行为。知儿莫如母,想到幼小的孩子被“存在”折磨的艰难,想到世俗尘泥对孩子纯净心灵的侵染,担心孩子信心的流失和成长脚步的错乱,怒火、悲羞、担忧、焦虑,混杂着涌上心头,化作激烈的斥责和泪水。孩子涨红着脸,也流泪,其实,她本知道此事的别扭,只是被一种强力推怂所致。
天真烂漫的童年,欢歌笑语的小学,这是被提纯了的生活,生活本来有灰尘,成长难免伴曲折。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有现实的思考和准备。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我们执着地对孩子这样说;“宁可自负,也绝不自卑”,在孩子长大后,我们继续着说;“在一个随机的群体里,做到比上较有不足,比下很是有余”,我们进一步说,说给自己,说给同事与朋友。
于是,孩子安心地留在了B班,做起了骄傲的“鸡头”,即便已获得了晋级的资格,于是她得到了老师欣赏的目光,于是,她做起了英语课代表,于是,她有幸结识了英语老师——郑老师。孩子依然送礼,但已是出于深厚的师生情谊,直到考进高中名校,直到郑老师结婚,他们依然往来。
曲折、纠结的小学生活终于结束,成长的步伐开始显出力量,虽然,还可见凌乱。
下篇目录:沉静中信心的萌生,体制外的教训,考场外的闲话,书海中的独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