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读书

为什么那么“丧”,却始终无力改变?

2017-11-28  本文已影响40人  青鸟啾啾

1

前几天,发生的一件小事,引发了我和老公之间的“热战”。

他们公司每年都会报一定住宅面积的采暖费。种种原因,我们今年没有采暖费发票。于是,老公就用同事多余的收据开了发票。问题是,对方在开票时,没有按公司财务制度,注明单价、房屋面积等项目,还得重新换张发票。

于是,就到老公说的地方去换。到了物业窗口,前面有人排队,我提前用手机算好面积。本来想的是,到开票的时候,就给物业工作人员看一眼。转眼又想,反正手上这张票马上就要换掉,怎么也都不能用,就直接把需要注明的项目直接写在发票上。

让人傻眼的是,物业的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查询后,表示这张票不是她们开出的,不能换,必须是那里出票那里换。

联系老公,说了情况。他和同事沟通确认,同事才弄明白了他们小区物业的地址。我又赶紧打车过去。过去后,物业财务不在,能否开票,其他人也不知道情况看。我记下电话,准备下午过去之前打电话确认再去。下午两点多打电话过去,财务告知,目前没有发票,也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有发票。

我赶紧把这情况告诉了老公。没想到,他说:“报销截止时间就两天了,实在不行就把之前那张票拿去跟财务说说,看看能过关不”。

这时,我才说出了,发票上被我写上了字。老公一听就急了:“你写字干啥?你不知道发票上不能写字吗……”

一场“热战”由此爆发。

我俩谁也不愿退一步,都认为自己很有理。我老公认为,发票上不能写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再怎么样,机打的发票上都不能写字。而我认为,自己不是不懂发票上不能写字,让我历经波折地换发票,就表示之前那张发票是根本不能用的,即使不在上面写字,也用不了,根本没想到他最后又这么说。

看到这里,大家会觉得,我们之间只是沟通的问题。的确,对方把该说的话没说清,我也没有向他确认,自己想当然。

除了沟通问题这个硬伤外,更重要的是,我情绪激动的原因究竟来自哪里?

图片来自网络

2

随后,正好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分析了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案例,对比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成就的差异,面对挑战和失败的表现相去甚远,实际上是源自思维模式不同。甚至是夫妻关系相处模式中,其实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固定思维让人更容易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更愿意让自己处在“能干、优秀、聪明”这样的舒适位置。为此,往往回避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也容易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努力,可以发展提高的。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在于,成长型思维更注重寻找办法,找策略,而不只是关注评价。面对失败和挫折,也更容易从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

为此,我前面的疑问也就理出了头绪。自己情绪激动,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自己把矛盾聚焦在对方抱怨的言语中暗含的评价上,觉得自己很傻;二是,已经形成的事实,的确是件蠢事,更加认为自己很傻,犯了低级错误;三是,做错了事,让身为家庭主妇,本身就敏感的自己自尊心感到伤害,进而指责对方,试图维护自尊。而这样的行为,会给我“都是对方的责任”这样的假象,为自己伸张“正义”,也就更理直气壮。

若非上面的一番分析,我可能真没想到,自己如此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如此敏感。看来,我真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无法面对做错事的事实,更无法面对这个事实背后那个失败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3

现在,在90后中,似乎很流行说“丧”这个词。究竟“丧”是什么样的状态?在网上查了查,综合知乎上的答案,“丧”大概就是失去目标和希望,是颓废和绝望,是自暴自弃地自我否定,是明白前路曲折,努力奋斗后,仍然无法改变,受困于自己的无能,深感无力的状态。

除了现实的残酷,我们是否想过,这可能是自己身上的固定型思维在作祟呢?

你可能会说,我是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努力过。但我们在经历失败后,就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们在努力之后,还是失败,就认为努力无用,最终放弃努力。如果这样,那可能真的是误会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型思维了。

真正的成长型思维的确更强调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使用“蛮力”,也不是失败时的一针“安慰剂”。成长型思维中“努力”的含义包括单纯的勤奋、努力的意思,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提升能力,达成目标的策略、办法。这中间可能需要听取他人建议,向他们学习技能等。

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自己的固定思维感到恐慌。《终身成长》这本书中说,事实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往往同时存在同一个人的大脑中。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每个人出于保护自尊、肯定自我等目的,才会激发固定型思维。

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在发现有固定型思维倾向时就感到自己真失败。别忘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提醒我们,要成长,就要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坚定“变化”这一信念。

4

《终身成长》这本书正是将“变化”这一信念渗透于各个领域。卡罗尔.德韦克不只是说明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及其对我们生活、工作,甚至教育子女重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将此观点置入各种生活场景中,帮助读者,分析,探寻走出困境的方法。

比如,在前面我自己经历的事情中,使用成长型思维,其实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我认识到,两个人的争吵,不是因为对方的个性,也不是因为两人不合适,而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变得更融洽的努力空间。比如,在自己有顾虑和疑问的时候,先向对方确认,不只是自己想当然;在事情发生后,两个人约定尽量减少抱怨的说话内容,把注意力放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就不会因为一方的情绪发泄给对方很大压力,激起另一方的自我保护机制。

有人说《终身成长》就是一大锅鸡汤,其实,不然。书中的内容让我明白,学习成长型思维,不只是为了所谓的“成功”。它其实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生活的日常琐碎,从而学会持续成长,获得提升自我,冲破“丧”的强大能力和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可能是我们关中人手中那碗劲道的“油泼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