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酱香通鉴国学与传统文化

【酱香通鉴】七问长平之战

2018-02-11  本文已影响85人  衣赐履

接着上次的问题,分别加以探讨。

【长平之战】

问题一:赵国接收上党,只是图一时之利,还是别有所求?

1、战略考量。我们在读赵武灵王的时候曾经提到,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称“主父”,他想让儿子管理国家,而他自己率军向西北驱逐胡人,开拓疆土,计划从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内蒙古包头市),向南奇袭秦国首都咸阳。甚至亲自假扮成赵国使节出使秦国,实地勘察山川道路,当面观察秦王嬴稷。从赵雍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不只是秦国有并吞天下的格局,赵国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可惜赵雍在传位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弄得自己被饿死沙丘,他如果再活二十年,赵国会怎么样真不好说。赵孝成王赵丹虽然没有赵雍的雄才大略,但是到手的战略要地当然要收,这是为了今后图强做准备。

2、上党归韩国还是秦国,对赵国来说是个大问题。上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上党,则可控制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东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上党如果在韩国人手里,没有问题,韩、赵本来就是一家人,打打闹闹可能有,但不会发生灭国行动。就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美国打仗,不需要担心加拿大在后面捅一刀。但是,如果上党归了秦国,那就不同了,就好比加拿大被俄罗斯占领了,美国肯定心慌慌。上党到邯郸直线距离不到五百里,秦军只需翻过太行山,两三天就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岂不危险?秦国如果占了上党,一定会找个理由就攻击赵国。那时,可能就不是长平之战,而是邯郸之战了。因此,赵国必须接收上党。

3、不怕秦国打过来吗?这个是肯定的,害怕,但没那么怕。如果秦国来犯怎么办?打就是了。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只不过没有跟秦军动过真格的。要不然,蔺相如在秦庭上怎么敢耍牛逼?在渑池之会上,怎么敢逼着秦王来一段打击乐?你让燕国、鲁国、中山国试试?甚至让韩、魏、齐、楚试试?没有一定的实力,除非是二球,谁敢这么干啊?赵孝成王赵丹不知道秦国会进攻赵国吗?连我们小老百姓都知道拿了人家东西,就要防备人家来抢,现在赵国一下子接收了秦国图谋已久、志在必得的上党,秦国能不恼火发兵吗?我想,赵丹对自己的部队还是很有信心的。否则,给他三个胆子,也不敢从秦国嘴里夺食。

通鉴是选取了《史记》的说法,而司马迁显然是反对不道义地夺取别人土地的,所以,在司马迁的记述中,突出的是赵孝成王的不道义、贪小利,以及赵括的志大才疏,很可能会把一些真实材料有意无意舍弃了。

问题二:秦赵之间这场仗,究竟打了多长时间?

《史记》上说,前260年四月,赵国派廉颇抵御秦王龁军,九月赵括兵败,也就是说,长平之战持续了五个月到六个月。但《吕氏春秋》上说,秦虽大胜于长平,但打了三年才决出胜负。究竟是五个月还是三年,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吗?太有必要了!因为,如果是五个月,则是一场战役,决定胜负的主要是将领和士兵能不能打,换句话说,是人与人的战争。但如果是三年,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拼的就不仅仅是人了,拼的是战略,拼的是国力,拼的是综合实力,是资源与资源的战争。我的推论是,这场战争打了即使不到三年,也得两年以上。理由如下:

1、《吕氏春秋》成书比《史记》早,长平之战时,吕不韦虽然还没有到秦国,但当时他在赵国做生意,在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保卫战时,吕布韦就在赵国,他对赵国的情形非常了解。之后,吕任秦相十多年,对秦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在编著《吕氏春秋》时,吕不韦没有撒谎或夸张的必要。当然,也有人可以说,吕不韦说的三年可能是战争动员搞了两年半,打仗用了半年。不过呢,秦国的耕战制决定了,他们战争动员是极端高效的,断不可能用两年多时间来做准备。

2、战国时代,赵国是除秦国以外的最强大的国家。所谓强大,一方面是军事实力,战国后期,可以说唯一能与秦国在武力上有一拼的就只有赵国;另一方面是综合国力。从武灵王之后,赵国不光武将很多,而且良相也不少,肥义、蔺相如、平原君,都是一时人杰,在他们执政期间,赵国是比较富强的。因此,赵国的存粮——供应四五十万军队的存粮,至少也能维持两年吧?但是赵国居然要向齐国借粮!这是不可思议的行为。秦赵两国在上党、长平一带打仗,并没有波及到其他地区,也就是说,粮食生产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那么,为什么缺粮?原因无非两条:一是战争时间长,粮食消耗大;二是产量低,供应跟不上。为什么?因为男人们上战场了,女人们种地可能种不过来,所以减产了。基本上是两个原因都有,所以长平之战不是战役,而是两国之间灭国的战争行为,仗打得十分艰苦,持续时间很长。

秦国有两个大粮仓,而赵国的粮食没有秦国多,战无粮,怎么打?廉颇显然不是王龁的对手,连连吃败仗。但吃败仗也得吃粮啊!直吃得赵国需要向齐国借粮。说明打了至少两年以上。

问题三:其他国家会援救赵国吗?

《史记》和通鉴上都说,齐国、楚国打算援救赵国,但后来不但没有援救,甚至,齐国连粮都不借。一种解释是赵国在外交上输了,赵丹不听虞卿的意见,指派重臣郑朱赴秦国求和,结果秦国大肆宣扬赵国的举动,搞得别国不再打算出兵援救。我个人觉得这只能是一小部分原因,各国不加营救的真实原因可能很多,比如韩国没有实力救援,魏国首鼠两端(长平之战时,魏安釐王魏圉(釐读如喜,圉读如雨)征求群臣对此事的对策,大家都认为秦国进攻赵国,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大臣孔斌质问,为什么这样说?回答是,秦国战胜赵国,我们也顺势向它屈服;如果秦国打不赢赵国,我们就趁它疲惫不堪予以攻击),燕国本身还想从赵国身上咬一块肉吃(前251年,燕王姬喜趁赵国新败攻击赵国,结果被廉颇、乐乘击败),更不会救援,那么楚国和齐国呢?七国里,目前秦最强,赵次强,两者有一拼。接下来是齐、楚,这两个国家巴不得你们互相打,打死一个少一个,两个都打死才好,拼成两个大残废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因此,他们必然不会去救援。但是齐国连粮食都不借,就过于短视了,让人不由牙根儿发痒。

之后,我们会讲邯郸保卫战,到了那个时候,各国基本上都不用赵国做工作,就会主动救援了,为什么?再不救,大家都得死!我们后面详说。

问题四:赵国为什么换将?为什么换赵括为主帅?赵国难道没有别的大将可用了吗?

【赵括还是蛮帅的,呵呵】

赵国接收上党是在前262年,长平之战是前260年,跨了三个年度。秦国从孝公时代起,几乎年年打仗,打仗比吃饭还正常,他们不可能战争动员需要两年多时间,秦国的耕战制,人民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拿起刀箭就是战士,几乎不需要动员,拉起一支队伍非常容易。

长平之战打了两年多,廉颇作为主帅,一场胜仗都没打过,被王龁打得出不了门。此时,赵国粮食已经告急。廉颇守在长平没有问题,但粮食跟不上,你守个茄子?本来打算通过防守战略把秦国拖死,但没想到秦国这么能拖!秦国的粮食在巴蜀、关中两大粮仓的支援下,把赵国快拖死了!仅管如此,秦国的五六十万人每天要吃饭,也把秦国折腾得不轻,因此,这一仗,秦志在必得。但秦不知道赵国粮食究竟有多少,也急于决战。恐怕是这个原因,才有范雎所谓的反间计,希望赵括出来决战。

在这里,我觉得大家有必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并不是赵括是个草包秦国才想他来当主帅,赵括一定是一个优秀指挥官,否则,赵王不可能用他。如果赵括是个草包,那王龁就把赵括灭了,何必派出战神白起?而且还不敢让人知道这仗是白起指挥的。关键原因在哪?赵括一定是主张出击的,一定是反对廉颇的防守战的,赵括当年一定论过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都知道他是出击派,不是防守派。这才是秦国希望赵括领兵的真正原因

那赵国为什么派赵括?因为,赵括真的很厉害。因为,赵国没粮了。因为,没有人比赵括更合适。一条一条来扒:

赵括厉害吗?我认为应该很厉害。原因有好几条:一是秦国派白起来,对赵括高度重视,从反面证明赵括厉害;二是赵括立过战功,《史记》上记了一笔,通鉴上根本没记的麦丘之战。我简单讲一下哈:

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赵惠文王赵何命赵奢为将,攻打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没能攻下。赵何很恼火,下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不但没有攻下麦丘,反而造成不少伤亡。

赵括说,场面里有墨家弟子帮助防守,他们对防御很有一套,以往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老爹你带的兵难道比以前的兵更善战?还是攻城的手段更多?都不是啊。硬攻,只能像以前一样要付出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认为有理,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终于,有俘虏工作做通了,悄悄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齐军又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你要打就过来打,成天往城里抛粮食算怎么回事儿?。赵奢还是不进攻,隔了几天又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齐军代表来赵军约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

赵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麦丘之战是有的,但上面这段记述我并没有找到出处。

另外,在赵奢被封为马服君的阏与之战中,赵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没有找到出处,这里不再详表。

但至少有一点,赵括经常跟着父亲打仗,并且有战功,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赵括厉害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史记》里对他的称呼。先看《白起王剪列传》里的一段:

四十七年……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之所以要专门把“马服子”拿出来说,主要是要搞清楚,马服子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指“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还是赵括继承了赵奢的称号,但还没有封“君”,而是被称为“子”?就如孙子、孟子一样的“子”?倘是后者,则说明赵括相当厉害,只不过还没有立到大功来变成“君”而已。

我们分析一下哈: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这句话似乎翻译成马服君的儿子比较顺。但“秦闻马服子将”,这句话,依然这么翻译恐怕不妥吧?为什么不是“秦闻赵括将”,或者“秦闻将”,都可以啊。司马迁为什么不记赵括的名字,非要说秦国听说马服君的儿子当了大将,有这个必要吗?因此,从这里看,似乎马服子是赵括的尊称,而不是父亲的儿子。另外,我专门在网上搜了一下,如果马服子是指赵奢的儿子,那很多名人也可以有儿子,比如孟尝子、平原子、春申子、信陵子,等等,但是,没有,也就是说,除了马服子以外,从来没有别的人被称为“谁谁的儿子”。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马服子”是对赵括的尊称,而不是专指“马服君的儿子”。

也就是说,赵括并非没有打过仗,甚至有可能领兵打过仗,只不过,功劳没有他爹大而已。但此时的赵国,廉颇打不过秦军,李牧当时恐怕还是个新兵蛋子。乐毅到了赵国后,并没有打过大仗,此时恐怕年龄也大了,请不动。田单被请来当相国,田单也是名将,不过,这记录出自《战国策》,有没有这回事儿,恐怕得打个折扣。而乐乘连廉颇都不如,更不是秦军的对手。

也就是说,赵国缺粮,必须与秦国决战;廉颇不是人家对手,不换不行;从上数到下,只有赵括可用,故以赵括替换廉颇。

问题五:为什么在准备任用赵括为将时,赵母不出来反对,而是在赵括准备出发时才向赵王上书?

赵括既为大将,此时赵奢已死,赵括必与其母交流。大王任命,赵括一方面是推不掉,另一方面作为赵奢的儿子,一定有这种豪情去应战。这一场仗,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胜,不但事关赵国生死,而且关系到赵括三族的性命。所以,拜将之后,一定会想到最糟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几十万赵军被秦国吞掉怎么办?那是要诛三族的。于是,赵括和母亲演了一场双簧。

仗是要打的,所以拜将时没有去上书。

命是要保的,所以赵括准备出发时,赵王已经无法收回王命时,赵母上书,向赵王要免死金牌。

看看赵母是怎么说的。她一句都没有说我儿子打仗就是个废物,不能用。而是说赵括当了大将之后,老是往家里拿东西,不像是个带兵人应该干的。也就是说,赵母是知道儿子的才华的,别人也是知道赵括才华的,如果说赵括不能当大将的理由是没有领兵的能力,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只能说,赵括把公家东西往家搬,有了钱就买地买房子。这是理由吗?不是啊!三十年后,王剪带六十万大军灭楚国,三天两头给秦王嬴政写信要钱要地要房子,然后拿下楚国。怎么放到赵括身上就不对了呢?

问题六:赵括带四十万大军,无法突破三万人的堵截,这是为什么?四十万为什么冲不出包围圈?双方各伤亡多少人?

文中记录,赵括带着一部分人追击白起,到了秦军营垒攻不进去,白起派了两万五千人切断赵括后路,又另派五千人堵截赵括回营的通道,导致赵括无法撤军。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数十万人被三万人挡得退无可退,难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军竟如此不堪?

那么,这三万人难道不怕赵括回头攻击,赵括大营的剩余人员也攻击,一下子就把三万人吃掉了吗?然而没有发生。

《史记》交待,此时赵括军被分为两个部分。但是赵括战死之后,赵军投降,似乎又成为一个部分。赵括留守后方营垒的部队,凭空消失了!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是的,有点矛盾。按照清流的说法,赵军一人一口唾沫也把那三万秦军给淹死啦!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猜,赵括没有四十万大军,至少,能够作战的远远不到四十万,这四十万恐怕后勤部队要占三分之二。淮海战役,共军六十万包围了国军八十万,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个后勤保障据说超过一百万人。国军那八十万,后勤部队恐怕也不在少数吧。赵括带兵四十万,后勤谁管?所以赵括手下能够作战的人恐怕也就十万左右,这样才可能被三万人阻击回不去,才可能被白起的四十万大军围住,怎么也突不出去,这样才合理。

如果不是这样,四五十万围住四十万,怎么个围法?《笑傲江湖》里有一段挺有意思,桃谷六仙把令狐冲抓住不放,一个说令狐冲讲要包围他们,另一个讲我们六个他一个,他不可能围住我们,最多是抱住我们,又一个讲,他放个屁,用屁包围我们,然后六个家伙就想办法不让令狐冲放屁……

一样的道理,白起的四五十万凭什么围住赵括的四十万?只能说明,赵括其实没有那么多兵。这才能围得住。

我说赵括兵少,还有一个旁证。前265年,秦国攻占赵国三个城市,赵国请齐国救援,齐国答复,必须以赵孝成王赵丹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干,才引出“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扯远了哈,我要说的是,前265年,赵国打个仗还得向齐国借兵,仅仅五年以后,赵国一下子出兵四十五万,这可能吗?还不算在北方防卫匈奴的数万军士。

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如果两边峭壁,两头儿只能通一两个人,那恐怕一个班的人都能借地利围困四十万。我没有到现地看过,但总觉得地形应该还没有到像个“口袋”的地步,退一步讲,即使就是个口袋,装得下四十万人吗?再退一步讲,是个口袋,也装得下四十万人,赵军在往口袋里钻的时候,不会突然发现是口袋吗?另外,长平是赵地,非秦地,赵军里没人知道“口袋”不能进吗?总之,我认为长平的地形即使对秦军包围赵军有帮助,用不到十则围之,那也得五、六围之吧?

白起以四五十万围赵括四十万,我实在是想不出怎么围的,除非,赵括的正规作战部队只有数万人。

双方各伤亡多少人呢?

赵国,按《史记》说法,被坑杀四十万,整个长平之战中被杀四十五万。

秦国,不详。但从白起与秦王的一段对话可以猜测一下,白起说长平之战,秦军伤亡过半,也就是说,从白起接手军队之后,在与赵括军作战过程中,秦军伤亡在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之间。这似乎说明了,赵军的战斗力一定非常强悍!只不过,人少、无粮,最终败给了饥饿。

问题七:赵括在前方苦苦等待援军,竟然一直没有等到,是何道理?

长平距邯郸,直线距离不到500里,赵括断粮四十六天,而援军不到,有点说不过去。为什么?赵国难道不管赵括了吗?非也。实在是过不去啊。前方断粮,赵孝成王不可能不管,史料上虽没有记载赵军援军是怎么出动的,但一定是有过援军。但是,当秦王嬴稷听说赵括粮道被断之后,亲自到河内督战,将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加爵一级,发往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可见,秦国真的发了狠,而赵国却力有不怠。人家十五岁以上的都过来了,目的就是要堵住赵国的救兵,截住粮食。赵丹显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硬是饿杀了四十万赵军啊。秦国,为长平之战赌上了全国之力,秦昭襄王嬴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儿了,亲自到河内督战。而赵孝成王赵何,显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有本事挑起事端,没本事擦好屁股,倘若赵何也亲自动员,带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支援前方,就算不一定能打败秦国,至少可以打通粮道,救出赵括的军队啊!

这又应了那句挺熟的话,当你的能力不能撑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消停点儿吧,呵呵。

后面要讲邯郸保卫战,赵、魏、楚联军大败秦军,打得大将王龁找不到北,秦国实力大损,之后的二十年没有力量再发动类似的灭国性攻击。说明六国不是没有力量与秦抗衡。然而,秦国休整了二十年后,迅速恢复国力战力,秦王嬴政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把六国一一吞灭。说明公孙鞅为秦国设置的耕战制度,在国家实力的增长方面,远胜六国。而六国在宝贵的二十年间,居安而不思危,各怀鬼胎、各行其是,耽于内斗、自毁长城,被人灭掉,其实不冤

只是呢,帅哥赵括,真的是个倒霉蛋儿啊。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