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宝贝在长大我们的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52人  若简单

读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又一次感觉,对待孩子的某些行为,我是如何的粗鲁与无知。育儿路漫漫,待我倾力求索。

本书旨在帮助父母学习并使用某些方法技巧,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的沟通,从而将孩子培养为品质高洁、有担当、充满活力的人,实操性强。

于我而言,以下的几个观点是有效的,亟待运用到眼下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

一、称赞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品格

令人满意的称赞应该是对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做出夸奖,而不是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细想自己也常常说“涂涂真棒”之类的话赞扬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称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评定性的赞扬对于孩子培养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孩子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而不是总向外界寻求认可。

相比“你真是一个好儿子”,“谢谢你洗了车,它看上去又像新的一样了”,后者明确、详尽的描述更能令孩子感到自豪。孩子会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做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进行重申。

二、先处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行为

细想自己在孩子哭闹时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哭是没有用的,你要……”,但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描述是无效的,事实也证明确实是无效的,因为下一次有类似情况时,结果还是如此。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是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和安慰,或者任何建设性的批评。

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此刻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

所以,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先承认孩子的情绪,并表示理解,然后再提出意见或建议。

可以借用作者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在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三、接受孩子的认知,而不是否认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饭桌上,女儿说:“妈妈,汤太咸了”,妈妈随即否认道“不,不咸,我几乎没放什么盐。”

这样的对话乍看很正常,可是,面对孩子的抱怨,如果妈妈的回答是“哦,对你来说是太咸了”,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接受、被尊重的。

对孩子感受的承认并不意味着赞同,它只是表达出对孩子的尊重。

在孩子拥有成熟的认知前,需要经历无数的丰富感知和直接观察,所以在此之前,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觉,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味,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相反,这一切,我们都要承认。

四、先承认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直接否定

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超市里,男孩指着柜台上的机器人,一定要让他爸爸买回家?若是爸爸欣然答应,那么皆大欢喜。若是爸爸不愿意或者买不起呢?

在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承认孩子的愿望,表达一下你对孩子欲望的理解,这样至少会对孩子的伤害小一点。因为当我们感到被理解时,我们会感到被爱。

相比草率地拒绝“ 不,我们买不起”,“哦,这个机器人看起来是很不错呢,我真希望我有钱给你买”,这样的回答更容易令孩子接受。

五、指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批评

在批评孩子时,我们免不了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我一直注意避免批评孩子,但对于孩子做了令人恼怒的事情后我该怎么做,却不的要领,一直是“将做将疑”。

现在,若是孩子把汤打翻了,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哦,汤洒啦,我们拿纸巾擦一下吧”,而不会如之前一般纠结:我怎样的反应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六、你可以愤怒,但不要抨击

很多人觉得为了不给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当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自己的歇斯底里,父母只能自己消化而不能爆发出来。

而作者认为,父母若是愤怒了,是可以将情绪爆发出来的,不过,要不带评定性评价和不带指责地表达。

父母愤怒时,说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觉、你的期望,使用第一人称“我”开头。

比如“我生气了,我一再让我的儿子不要再跳了,可是他却不听,我真的很伤心”,这样的表达,会比“你怎么还在跳,说了多少遍了,不要再跳了”更容易令孩子接受。

七、其他小技巧

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小技巧,印象深刻的比如:

1、不做闹钟妈妈,让闹钟叫孩子起床;

2、同样表示赞同,“你来决定这件事”比简单的“好”或“可以”适用,因为前者表达了我们对于孩子的信任;

3、孩子的玩伴,宜选择性格互补或不同的孩子;

4、催孩子起床时,避免“怎么还在床上,你是生病了还是不舒服啊?”因为这在暗示孩子:接受温柔、关怀的方法就是生病;

5、孩子的要求无法满足时,可以使用限制技巧:“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如,“盘子不是用来扔的,枕头是用来扔的”。当限制指出某物体功能时,孩子更容易接受,如,“积木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扔的”。

书中有些观点,我在别的书中已学习过,比如第一项(称赞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就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描述,但是自己一直没做到(这也是对这点印象最深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知道了理解了却又落实不了呢?我想应该是不够重视。如何才能重视呢?我想加深印象应该是一个办法。如何加深印象呢?我想以上的心得输出算是其中一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