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言师语

教师的幸福在这里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71人  至尊宝宝还没玩够

题记:你开始牵挂每一个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倘若孩子们不幸福,你必也不会感到幸福。

作为一个参加工作近十年的老师,我早已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及相应的教法烂熟于心,可有时候上完课走出教室的一霎那却还是不免有这样的疑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虽然很好地完成,可我没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呢?

细细思之,教师的工作与流水线上的工作毕竟不同,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的对象是不能说话交流的物品,而且工作也几乎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

而我热爱教师这份工作,正是基于两点。第一,它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第二,它是一份创造性的工作。这两点完全不同于流水线上的工作,我曾想过如果我在流水线上工作,我一定会郁闷死。

你已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般完成了任务,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还玩了点花样即进行了一些创造性活动,可你为什么还是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呢?

因为你眼中没有学生,你仍然只是视学生为完成任务的工具。

教师这份工作归根到底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且不是那种街头一次性的推销活动,你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孩子们泡在一起,天长日久你会对他们产生感情,如果他们在课堂上不快乐,那你也必不会快乐。当然我说的快乐不是指学生可以为所欲为的快乐,而是学生是否在课上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是否在课上感受到了被肯定,是否在课上感受到了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是否在课上感受到可自己生长的力量……,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在学校的需求不也是如此吗?你想过当你推开教室门问你们需要我吗大家都说不需要时你是什么感受吗?用马斯洛理论解释,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需求啊!我好像恍然大悟,一个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是他的第一需求,他被需要被肯定被理解才是他的第一需求,而学习知识只是他满足需求的一个途径。

被需要被肯定被理解不光存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也同样存在于其它只要是和人打交道的领域,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没有脱离社会,那么被需要被肯定被理解对它来说就是一条心理学的普遍真理,比如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在爱情中没有被需要吗?在爱情中没有被肯定吗?在爱情中没有被理解吗?原来这就是爱。

原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需要肯定理解就是师爱,长久以来那个被我们说烂了的词语“师爱”原来就是这个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产物,而不是我们教师一直就有并准备随时施舍给学生的廉价物品。很多教师以为自己的廉价师爱足够多,足以满足班级每个同学的需要,然而实际上你的廉价倾销品根本就不是学生想要的,学生根本就不需要。教师一个人根本就无法满足所有同学,除非我们举全班同学之力。

一句话,我们的课堂必须从单一的学习知识的课堂走向以人为本的课堂,就是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想办法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才是一个孩子能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就犹如植物,而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是土壤,如果教师只关注植物而不关注土壤不去浇水施肥,那植物将很快会停止生长。

如果你从没有被一个孩子的精彩发言或板书震撼过,如果你从没有发自内心地欣赏过一个孩子,那你的孩子——你的植物要很快枯萎了。

依我看,被需要被肯定被理解就是阳光水分和肥料,有了阳光水分肥料植物不一定能长成你希望的样子,因为植物会长成它本来的样子,花将长成花,树将长成树。但离开了阳光水分肥料植物一定不会长成它本来的样子。

你说你不会表扬激励孩子?为什么不让同学们来评价呢?让这个孩子自己找一名同学来评价,其实孩子们更在意同龄人的评价。多个孩子抢答问题,不妨把选择谁来回答的权力交给学困生,这些办法都即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掌握知识,还应该有另一个与之同等重要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在教案的教学目标中书写有3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第三条其实涉及学生心理需求的意思,但过去我们或理解的太狭隘或在灌输思想下拔的太高,且都如羊皮贴不到狗身上而难以落实,依我看,实实在在地在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恰如其分地满足他们被需要被肯定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才能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

我将那种将课上的滚瓜烂熟的老师叫教书匠,目前有好多名师专家其实也不过只是高级教书匠而已,只有那种眼中有学生懂得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老师才配的上称为教育大师。

因此,一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没上好只是小事,而一节课孩子该得到的需求该得到的肯定该得到的理解没有得到却应被教师自己视为一种严重的教学事故。非常感激乔子绮同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从不举手的子绮鼓起勇气回答了一个和倍问题,却因为我追问4的来历和意义时不恰当的方式导致她沮丧地坐了下去,于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故有此文。

如果将本文所说理解为课堂上的人情味的话,那么以人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人情味>学科味,即人情味比学科味更重要。

什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什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什么“让学”,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知其然,倘若不能认识到背后的所以然,即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学生成长的阳光水分肥料的话,上述所说的知其然都会徒有其表,而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本文题目亦可拟成《“让学”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要为植物创造阳光、水分和肥料》。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什么是师爱以及如何将师爱落到实处,所以题目亦可拟成《师爱到底是什么》。

本文于我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周五课上的乔子绮对我而言是一个关键人物,而书写本文的2018年11月17日周六上午于我而言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那一刻我感到了自己的生长,感到了一个新我的诞生。从此我由一个技术主义者开始向人文主义者转变和迈进。

发文日期显示18日是因为多次补充完善编辑之故。

令人欣慰的是我在干国祥所著《生命的本质就是理解》一文中找到了本文的哲学根基即理论基础,现摘录几段如下:

1.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完全不一样的,研究的方法也完全不一样。自然科学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运用的方法叫说明,采取外在于生命感受的客观分析,说明就是一种典型的分解开来的方式。而精神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现象,人的精神世界。你想要去理解精神世界,无论是一首诗,一个戏剧,一句话,还是一个发脾气的孩子,你只有通过一种办法才能成功,这种办法就叫同情、共鸣。

3.其实我们教的不是数学,而是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就意味着我们教的知识部分才是客观科学,而另外更多的教育部分都属于精神科学。

4.认识到只要呼吸不停止,自己的精神就不会停止去理解和自我更新,应该抱着开放心去聆听,聆听所有伟大的事。

但所有伟大事物中对我们来说最伟大者是什么?其实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迷,比《水浒传》《三国演义》《论语》更神秘、更复杂,也是更独一无二的一个精神体,等待我们去破译。而且轻轻碰一下是不够的,还要我们去和那个主体一起去相互编织,书写生命。教育,真的很神奇。居然你给出的解释最后能够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当你破译了学生的生命密码,然后你用漫长的时间等待,相互编织,最后你让一个幼稚的孩子,慢慢地变得亮堂起来,神奇起来——一切都不可思议。

5.完美,成了我们的诅咒。“必须做到立刻就完美!”提这样要求的人是不相信岁月——他不相信种子,更不相信岁月!他只相信什么灵丹妙药,一剂下来,病全好了。他不相信真正的教育都是漫长的自我教育,不相信生命的奇迹都发生在漫长的岁月中。

其实原文标题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心理学——被需要被肯定被理解》,但由于其太过直白不够吸睛,才改成了现在的标题。

另有好文,欢迎阅读:

《没有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无法影响孩子》

《最美的老师》

《孩子,你到底要得到什么才肯学习》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顶桂冠》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鼓掌》

亲,我还想对你说:既然点进来了,就点个喜欢再走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