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时何以对孩子温柔以待?
讲一个小故事。
周末晚上,是固定的高老师社群每周的线上交流时间。这个线上交流,倒不是特别的正式和严肃,大家在高老师的主持下自由交流。
本周交流过程中,小姐姐在我说话的时候跑过来,她故意地朝着平板电脑大声说着阿啾的事(阿啾是俩姑娘的黄皮小鹦鹉宠物),可能想让大家知道她的爱宠吧,也可能有其它的心理需求。
面对女儿较高的声音,我本能地转过头比较严肃但也温和地对她说:“妈妈有事在交流,你不要随意插话。”我的声音是受控的,语气里没有生气,小姐姐倒也没什么反应转身离开了。
线上交流的后半段,高老师女儿进来高老师的工作房间,跑到妈妈身边,抱着妈妈的后背。会议中的高老师,是怎么处理女儿的打岔的呢?高老师听到房间门响,立刻对我们做了表达“我的宝贝来了”。
小女孩抱住妈妈的时候,高老师绽放了大大的笑容。要知道,高老师是严谨的,在跟我们交流过程的时候,是认真有序的,如此大的笑容不常见。
高老师关了麦,身体后倾,转头对女儿说了什么。她们的身体互相依靠着,有说有笑约1分钟时间,她女儿离开了。
这时,高老师开麦对我们说:“花了一分钟时间安顿好了女儿”。然后继续我们的交流。
然而,高老师对她女儿温柔以待的画面映在我脑里,挥之不去,让我不由得跟自己刚刚对待孩子的行为做了对比,让我想到何为温柔以待,尤其自己处于事情中或忙碌中时。
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善待,这是这一两年读书里我非常认可的一个观点。孩子是无私的、无邪的、晶莹的、剔透的。
话说我对女儿打扰的回应行为,从常态化来看,也说得过去。“不要随便插话”,是成人世界的一条规矩,成人觉得,小孩子也应该遵守。大部分成人会认为,随意插话的小孩子需要被教育。
然而,看到高老师和女儿互动的美好画面后,联想到高老师说她平时在孩子疲累时是怎样安抚孩子的,我瞬间觉得,高老师对女儿那才是满满的爱啊!那份爱里,对孩子是相信、是尊重,对自己是敞开、是坦诚!而我呢?
外在行为是内在思维或想法的呈现。
我女儿大声说话时,我首先感受到了一丝烦躁 — 我被打扰了。然后,我有生气 — 你怎么能随意来打扰妈妈呢?这样不礼貌。再是,我可能会因为“不礼貌”而在群友们面前有一点点不好意思。
纵观我的反应全过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以成人规则自居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半点儿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没有想到孩子这个时候真正想要做什么。
把人际规则告诉孩子没有错。问题是,告诉的方式、处理的方式,以及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是怎样的,这些很重要。
很显然,对比了高老师的画面行为后,我看到了自己当时当下的狭隘,看到了自己当时当下里对孩子的不平等,而起了评判心,而以教育者居高临下教育了孩子(严肃告诫),好在我还算温和。
学习高老师的处理方式,此刻的我希望当时的自己可以这样处理:相信孩子在那一时刻对阿啾的喜爱和炫耀式分享,以抱一抱或者微笑接纳她的方式,事后再讨论这件事背后的心理需求,以及什么时间可以叫妈妈、什么时候不可以打扰妈妈。
现在,我也看到了我此刻当下的坦诚、诚实,对孩子的接纳。当时当下,我的行为举动是无意识地以自我自居的。那么,我需要让自己的坦诚和接纳扩大化、发散式放到我生活里的任何时刻里、情景里,而逐渐取代已经惯性化的无意识评判或行为。这是实践知行合一的过程,这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的不断练习、反思、总结和自我促进。
由两位妈妈对待两位女孩的日常小故事启发我想到这么多,写下来,自勉自己日后更勤勉地修习全然地敞开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