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羞耻”的力量【Day14/21】
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是什么?
在所有不同类型的情绪/情感中,最负面的一种会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压抑的怒火,而是羞耻感。
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Gershen Kaufman在他的书中写道:“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绝大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适都和羞耻感有关;它和愤怒、内疚有着密切的关系;破坏性的完美主义思维也与羞耻感的驱动有关。它渗透了我们,要理解我们自身的人格表现,我们必须认识羞耻感。
拥抱“羞耻”的力量【Day14/21】一:羞耻的心理学释义
从心理学上说,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公开的情境会强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让自己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受到尊重和避免尴尬。社会互动中,我们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担忧会升高,从而更容易感受到羞耻感。
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自己价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险的——这也就是病理性的羞耻。
二:羞耻感VS内疚感
内疚是一种对于某些“被期待的行为”的越轨,内疚来源于背离了某种原本被期待的行为。更简单的说,内疚是因为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两者区别如下:
1. 内疚关于某种行为,羞耻关于整个自己。
内疚和意识到自己做了一种错误的行为有关。羞耻则是介意自己在别人(或自己)眼里是什么样子。内疚者为行为内疚,羞耻者却为自己的存在羞耻。这两件事对一个人的伤害程度显然是有差距的。
2. 在内疚状态中的人,会比在羞耻状态中感到更多的力量。
心理学家Kohut说,内疚者是他自己命运的制造者,而羞耻者却是环境的受害人。内疚来源于自己做出的行为,因此虽然体会着负面的情感,内疚者还是能感受到对自身的控制感。
在造成内疚的情境中,内疚者自己是行为越轨者,Ta害怕来自正义、道德的惩罚。而在造成羞耻的情境中,缺失的是对于“造成羞耻”的施害者的惩罚,羞耻者所害怕的“惩罚”是失去与那些重要的他人之间的链接(例如害怕被讨厌,而归根结底很多羞耻者在最初都是恐惧会失去父母的爱)。我们不难看到,这两种体验里,后者显然是更无力的。施害的角色总是比受害的角色更多感受到自己有力量。
尽管在内疚中,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受到自责、道德背负以及自我批评。但Ta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伤害能力的人——自己伤害了另一个人。在这两个人的关系中,内疚者体会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伤害者,对方才是虚弱、脆弱、受苦、受伤者。
在羞耻中,自我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它虽然有时也是那些负面批判的发起人,但同时也是被批判的对象。羞耻者体会到“我不行”、“我没有能力/价值”。羞耻感让人虚弱。
3. 内疚指向表达,羞耻指向隐藏。
内疚是指向他人的。一个内疚中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宽恕和原谅,有时还会做一些补偿性的举动(即便是对其他人)为了降低自己的内疚感。因此内疚更能激发一些行动,也更容易被表达以及被他人识别。
羞耻是指向自身的。羞耻会让人更抑制(更少做出行动),它给人自卑感。它会剥夺一个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人们想要隐藏羞耻感——“不要让任何人看见真实的我,那太羞耻了”。
总之,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很多时候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更在意你的感受学会正确的理解和面对“羞耻感”你才有拥抱它的力量。
坚信坚持的力量!加油(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