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真”不“成熟”
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例如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这是不同于案头年龄的另一种年龄在捣乱了。助长这种捣乱的外部诱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ener比我大二十来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毫无倦色,逛城隍庙时竟像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给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与还在读小学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著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
开头这段话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自序。初中时读的,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思考“成熟”这个东西。
“纯真”,“天真”,“幼稚”,都可以算是“成熟”对立面的特质,然而它们三个的词性褒贬不一:“纯真”多带有褒义;“天真”算是中性词,偶尔褒义,偶尔贬义;“幼稚”多是贬义。其实,这三个词应对的“成熟”程度,应该是差不多的,即同样一个“不够成熟”的人,做出的事,如果引发了积极正面的效果,或者仅仅有稚嫩可爱的外在表现,都会给人以“纯真”的印象;如果引发了消极负面的后果(比如轻信坏人后被骗),多会被人说“幼稚”!
“成熟”又是什么?
有人说,成熟就是变成自己以前不喜欢的样子。——于是我脑补了一下曾经愤青似的斥责这个世界的不公与政府的腐败、志气高昂扬言要改变世界的孩子,在大学毕业的最后关头挤破了脑袋去考公务员,梦想着上班喝茶看报纸就能混个一官半职而“出人头地”,继而走向人生巅峰!
当然,我知道并不是所有考公务员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只是举个栗子。在我国,“成熟”,通常跟“精于世故”之间划“约等号”,而“精于世故”登峰造极的地方,莫过于官场和商场。文学、艺术?当然有所成就,客观上不可忽视和贬低,但也偶尔落得个“穷酸”或者“百无一用”的名声。所以,那些梦想着成功成名的孩子,自觉道行不够,只好求诸“成功学”、“厚黑学”,全然不顾李宗吾老爷子说“厚黑”那是为了讽刺……
总的来说,传统认知中,“成熟”就要摆脱稚气,摆脱傻了吧唧的“纯真”,与那些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彻底划清界限,褪掉那层皮,换了一个人。要会看脸色,要会上哪个山坡唱哪只歌,要懂得溜须拍马,要懂得酒场规矩,要懂得办公室政治,要懂得玩弄权谋,要懂得能屈能伸,要懂得待人有方,要懂得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懂得牺牲小的成就大的,要懂得“防人之心不可无”……
上面的东西固然不是全都不好,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真的要跟“稚嫩”相关的品质“彻底划清界限”么?我猜很多人嘴上会说“当然不是”,但实际做法会有意无意偏向“彻底划清”,虽然理论上不可能有人会做到“彻底划清”——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发现心里有个角落还是很柔软的,不知被什么东西击中,还热乎乎的有暖流存在。
思来想去,觉得是缺少了一个东西——“真”。
主要说说“童真”,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印象中这是小孩子独有的,小孩子说的做的都是心有所想,直接表现出来,即使偶尔绕个弯,多数都能被一眼看穿。这是略带枯燥的描述,事实上,成年人心中“童真”,多是跟“善良”、“可爱”相关,小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谁都没有恶意没有惧意,对小动物小花小草都善待有加,声音甜甜的,对谁都礼貌客气又略带羞涩,一声“叔叔阿姨好”能把人喊酥了,像个小天使,或像个小精灵。
然而这东西成年人能拥有么?或者说,这个东西跟成年人标榜的“成熟”互相矛盾么?甚至,“童真”都是小孩子无意识中的品质,当你意识到“童真”这个东西,并对它做了一些“解读”之后,它还可能存在么?
成年人应该可以拥有的,看看本文开头那段里提到的纽约大学教授,算有“童真”吧?再想想各种“老顽童”,成年人的身体也可以跟这个品质“兼容”的。
做了解读之后还存在么?这个问题很特别,让我想起了量子论里“观察”粒子状态的实验,在量子论的实验中,“观察”某个粒子的状态的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察粒子的“状态”……那当成年人意识到了“童真”这个东西的存在之后,会不会影响“童真”这个东西本身的“品质”或者叫做“纯度”?就像我能这么“理性”地分析“童真”了,我还能保有“童真”么?我认为能。因为我看不到理性认知与“童真”之间的矛盾之处,“童真”不能完全属于“感性”。
再说跟成年人标榜的“成熟”互相矛盾的问题,按照本文前面形容的“成熟”,貌似是有那么几分“矛盾”的感觉。然而,个人认同的“成熟”不是那个样子。
无真不成熟。
成熟的人,可以外向可以内向;可以活泼好动可以安静贤淑;可以练达稳重可以情绪暴躁;可以寡言少语可以快言快语……但不能缺了这个“真”,当然,这里已不仅仅指“童真”了,“童真”只是“真”的一种,“真”算是“童真”的超集。
但我还想着重突出一下“童真”,因为这是个好东西,而在成年人里面又那么稀有。童真跟好奇心是息息相关的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进取的心态又有很强的相关性,它总会让人在顺境中意气风发,在逆境中保持希望的念头不会破灭。即使理智让人知道世界上处处有恶,它却总让人不会以恶意揣测并应对这个世界——这何尝不是一种理智?多少人慢慢长大,觉得“孩子气”要不得了,把孩子气藏起来,慢慢地颤颤巍巍架起了“成年人”的皮囊,或者有些人“悟性”比较高,转眼之间就能变成把稚气擦除的一干二净,效果堪比系统深度格式化。处处拘谨,怕被人看出来稚嫩、“不成熟”,不再敢放浪形骸地欢呼雀跃,过度觉得“成年人得有成年人的样子”;不敢公开表露自己不一样的声音,怕被人以为“不合群”…
说白了,多数人理解的“成熟”,不过是起到各种限制作用的桎梏罢了,把自己禁锢得手脚都甩不开,哪里来的“成熟”?成熟难道不应尽量科学地认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丑善恶之后仍然怀着善意、至少淡定地看待这个世界么?成熟难道不是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就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爱咋咋地么?对外界这样足够,对自己,好点儿就行。
只要真,嬉笑怒骂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