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还是阳关四叠,苏轼给出了正确答案。
对于音乐,苏轼因为感兴趣,所以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阳关三叠》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琴名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该曲是唐时,根据诗佛王维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曲子在唐代便广为流传,时人以琴声为伴,吟唱王维诗作。然而,曲谱早已失传,关于唐代时这首诗歌具体如何“三叠”的演唱形式就成了一个谜。但是,尽管唐代曲谱缺失,这一曲《阳关三叠》却一直在世间传唱,历代不衰。历代文人都对这“三叠”究竟是如何“叠”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宋代也有“四叠阳关”的说法,如贺铸《采桑子》中写道:“东亭南馆逢迎地,几醉红裙。凄怨临分。四叠阳关忍泪闻。”
那么问题来了,这《阳关曲》到底该是“三叠”还是“四叠”,热爱音乐的苏轼,专门对其进行了考证。
据东坡先生本人记载,宋时,人们唱《阳关三叠》,往往把全诗的四句都作叠唱,但这样一来,就应是“四叠”。如果把每句都叠唱三遍来迎合“三叠”之说,更是杂乱且不合音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曾偶然在一位同僚那里听到了古本的《阳关曲》,声调宛转凄凉,和先前常听到的不同。这曲子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这才知道古本的“三叠”是这个意思。
后来苏轼居黄州时,首次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对酒诗五首》,其中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恰好证明了他的观点。既然是对酒诗,根据前后文关系,“听唱阳关第四声”,指的应是《阳关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苏轼表示,用这个来检验,如果每句都作叠唱的话,则“劝君更尽一杯酒”应是第五声,白居易明确说是第四声,那么就可以确定唐时第一句是不叠的。
这个故事,被清人陈廷敬收录于当时的权威著作《钦定词谱·卷一·阳关曲》中,以表示对东坡先生的肯定。由此可见,唯因东坡先生热爱音乐且精通乐律,才能对《阳关三叠》有如此精确的考证。
古琴艺术在封建社会里备受儒家推崇,被其看作是雅、正音乐的代表和礼乐观的象征。传统儒家文人们把古琴与琵琶、古筝等乐器区分对待,认为琵琶、筝是民间演奏“郑卫之音”的乐器,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可苏轼却不这样认为,他在《杂书琴事》十三则的一则中谈到,现在的古琴已被士大夫们看作是“雅正之乐”了,可在周代古琴却是演奏“郑卫之音”的乐器。现在我们说它是雅器,可它在古时也是一件民间乐器,和现在流行的琵琶、古筝没有什么两样,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独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