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昨天在策划部做公司PAAS平台培训,内容讲平台上数十个具体应用的实操,参会人员是B端商务策划、设计和B端策略运营人员。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职位,基本都被90后年轻人占满。
会上,B端商务策划问了我一个问题,说“我们又不是产品经理,我们为什么要听产品的内容?”
我当时就心惊了一下,心想部门里怎么还有这么心大的孩子。在我看来运营端要懂产品端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产品(系统)是我们的武器啊!你去外面打战,开拓业务,连手里的武器都不熟悉,怎么打得赢战争?所以,产品是运营人员理所当然需要理解的东西,而且要透彻到位。
① 运营为什么要懂产品?
你看:
1、产品是生孩子,运营是养孩子,都是围绕孩子转,对对方的工作有所了解能够节省沟通成本和促进产品的健康发展。
2、运营的职责是让产品能被更多人使用,能促进产品发展更好的事情都要参与进去,如果运营只管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优生,那么孩子的先天发育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后期的培育环节。
3、无论职责和分工清晰与否,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多个坑,都难免会有亲自上阵的时候。
所以运营要懂点产品,同时产品也要懂点运营。
② 运营要掌握的产品思维
前段时间,几个大佬都发表了公司要996,员工要主动加班,甚至说能在996的公司上班的员工是一种福气。但在我看来,离开商业化谈996是无耻的,有很多公司的领导寄希望于公司下面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无偿地分享或者给予,这里的交换不是基于金钱,而是基于爱心和奉献精神。可能吗?但说实话,抱持这种想法的CEO并不少见,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信念,加班还要钱是不好的,为公司当雷锋才是伟大的。
有些公司甚至从公司成立一开始,就没想过赚钱的事情,都是秉持着“把用户拉来再说”的态度。资本市场也一度很认可这种商业模式,疯狂的砸钱培养客户。到了现在,这批网红新经济公司,如KEEP、小红书,随着资本市场恶化,而不得不变着法子地完成自我造血的任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商业变现的基因,一个个成了贫穷的流量金矿。
苹果公司CEO Tim Cook曾经就在一封公开信中评论过这种模式,他说:“当一项在线服务免费时,你就不再是消费者,反而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Tim Cook声称苹果公司绝不会出售用户隐私,因为苹果的商业模式非常直接,那就是依靠出售出色的产品来赚钱。
我觉得,大家对于商业的误解主要是源于对商业本质的不了解。复杂的现代商业和细致的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只是价值链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大多数人都处在价值链的中间环节,拿的也是固定薪资,因此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狭隘的视角,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商业,理解需求、价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然而,想要更好地抓住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逐渐摆脱螺丝钉的角色,并最终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商业本质,或者说赚钱的逻辑,有更深刻的认知。
那么,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想想商业为什么会存在。商业为什么会存在?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需求,比如吃穿住行用等物质需求,以及各种各样的精神娱乐需求,这些需求是无法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来得到满足的,而是需要依赖他人的分工协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组织生产这些社会所需的东西。
可是,生产者怎么知道自己生产的东西是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呢?唯一的判断方式就是看自己是否能够盈利,因为消费者只会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付钱:如果能够盈利,那就说明市场需求是存在的,收益是对你价值创造的一种肯定;如果无法盈利,那就说明你做的事情市场价值不大,应该停止,然后让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中去。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商业的本质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或者换句话说,为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以此来赚钱。我们甚至可以就用两个词来总结商业的本质,那就是产品和赚钱——赚钱是商业的终极目标,产品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产品指的并不是某种具体商品或者服务,而是泛指一种解决方案,因为随着商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最基础的物质需求都已经能基本满足,所以,现代商业面对的都是更高层次的人性需求,而这个层面的需求都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不具体的,你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才有可能理解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代表的,其实是你对问题和需求的理解,以及你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最后所给出的解决方案。你对问题理解得越深,优势和资源越突出,那么你的产品就越有竞争力,经济回报自然也越高。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是商业能力,还是赚钱能力,归根结底都需要依赖产品能力。那么以此类推,不管你是想提高自己的商业价值,还是想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和产品能力,即学会从他人需求的角度思考这两个问题:我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然后再根据这些思考,发掘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以此获得回报。
③ 在职场中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我们B端商务策划部每个月都会搞一次策划提案比赛,初衷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比赛形成一种内部PK的机制,提升部门的整体策划和提案能力。
一个B端商务策划在做项目提案的时候,刚开始就讲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这本书做得很差,不会有市场。
(PS.我们给出版社提供PAAS平台,线上资源通过印在纸书上的二维码获取,B端策划基于每本书给出适合的印码和线上资源策划建议,因此我们不涉及怎么做书,只涉及如何利用书作为入口,将线上资源提供给读者)
这是另一句让我感到窒息的回答。我们工作,角色定位很重要,说错话事小,干错事才事大。而干错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你不知道哪些是你该干的,哪些不是,你无法界定,你老是想替别人干别人该干的事,而老是忘了自己要干什么。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很难被发生上下游关系的人所容。
当然,在职场中这是一个通病。很多人搞不懂做业务的市场人和做产品的手艺人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
市场人:为用户服务,同时要计算投入产出比
手艺人:对产品或作品负责
因此,市场人是一个苦逼差事,是讨好人的工作,要投其所好。你喜欢客户,但客户可以不喜欢你;而如果这个客户很讨厌,你还得强迫自己喜欢他。有句话叫: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市场人要时刻发扬主人翁的精神,自驱动,自我安慰;要把“我们的产品”“我为你们专门打造的……”“您”等词语挂在嘴边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易诋毁客户的产品,你的角色决定了你是去包装这个产品的,而不是工程师。
另外,所谓投其所好,其实也是建立在力量对等的基础之上的。例如,我们公司做的是文化工作,面对的客户是出版社编辑。编辑成天与文字打交道,做的是知识传递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编辑都是不同年龄段的文化人、甚至学者,在领域内有一定的思想建树。这类人一般都有知识洁癖,不太好做思想工作。
那时候,有一本书正在做融合出版,是某个社出的《红楼梦》。这位提案的同事就问在坐的策划读没读过《红楼梦》。10几个人居然只有3人举手了。读过两遍以上的呢?2个。小学阶段读过的呢?居然只剩我自己举手了。看到这个结果,也有点让我窒息。
于是,我当即说了一句话:没读过的应该都去读一遍,《红楼梦》是文化人绕不过的一本书。
如果你要懂你的客户,你就要和他产生精神共鸣,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他的工作方式和人群特性,甚至做到极致的业务,能知道客户的私人兴趣和家庭情况,能急人生活之所急,把客户的所有事当成自己的事。我们说的市场洞察,其实就是干这些事,拿着放大镜去研究你的用户。
④ 学会打造个人品牌
在职场中,做得多,还要说得多。两者是并存共生的关系,甚至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而现状是,80%的人不会表达,不愿表达,抗拒表达。
我之所以让策划和运营的同事做提案比赛,原因在于有一次,我带队去出版社讲平台的运营方案。其中,带去的策划并不能清晰生动地讲明白自己的策划案,导致客诉出现。小女生一脸愧疚地看着我,让我生不起骂人的情绪。后来,情况又陆续出现了,有编辑吐槽的,也有项目经理反馈到我这的,我才意识到,这似乎是一个普遍问题。于是,我出了几个政策,坚决让策划总监贯彻执行,其中一个就是策划提案比赛。
学会打造个人品牌,是你不断完成职位升迁的重要任务。试想,你的领导都不知道你是谁,升职加薪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你?
还有一些人想成为斜杠青年,想赚外快,想有被动收入,就更要注意定期高质量知识的输出,将个人品牌工作的建设放到日常任务当中来。否则,谁会为你的内容买单?
⑤ 要多去见好的东西
有策划问我,对培养创意有什么建议?
我答到,要成为好的策划和市场人员,要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要阅人无数,要去见这个世界好的东西。它是形成我们独特审美体系的基础和底色。
没见过好东西的策划,妄谈创意,是走不远的。我们可以一时凭想象力和知性跑上一段路,但职场是马拉松,有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知识面和审美纵深有严格的要求。功夫在平日,不去打开天性和好奇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去闯去经历的话,很难有高段位的创意输出。
⑥ 对每一个工作项负责
其实,看一个人提案水平的高低,不用研究他的知识结构,不用研究遣词造句,就看观众的反应。
好的演讲一定是能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的,他懂得角色扮演,懂得场景预设,懂得风趣幽默;他一定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又或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
我们上学最怕老师念稿子,看电影害怕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故宫原本是一片冰冷的大房子,但因为有了能工巧匠,有了文物的演绎,有了宫廷历史故事,有了爱恨情仇,有了国仇家恨,它才会活了,成为全国人民竞相打卡的旅游胜地。
人是害怕重复和单调的动物。工作过程中,只要做多一点,就能赢来满堂彩,例如把机械的应用和功能,基于特定的图书(产品)重新赋上新的内容和情感,它将焕发勃勃的生机。而工作中每一个小的工作项,都可以由一个个小的创意串联。对成果负责,是每一个职场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我常对策划说,策划要写好方案,一定要成为半个编辑;运营要做好用户关系,一定要成为半个策划。不越雷池的工作,无异于闭门造车。你要去听,去想,去服务,然后反过头来改进。
读《红楼梦》,你会发出“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感慨,它像极了职场。但年轻人应该把时间看得更宝贵一些,过早看透结局很容易让失败主义抬头。好东西都没拥有过、经历过,有什么资格谈失败?因为,一开始就是失败的。既然这样,光脚怕什么穿鞋的?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