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经验还是法则?
求是:经验还是法则?
文/高韬
一直以来,这个民族存在着重经验而轻法则的现象,而且还很严重。
经验,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三:
1.指感性经验,即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是一切认识的起点。
2.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3.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
人类的亿万年的进化过程,就是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经验对人类很重要。老马识途、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等等,这些都极大地简化了人类的决策,让人类以更快速、省力的方式凭借直觉决策。
长期以来,经验的危险性却没有得到相应地重视。
经验——更多来自个体或少数派的短期内区域性的智慧积累。经验的风险是明摆的。个体间的差异有考虑吗?少数派能代替多数派吗?局部区域能适用于全地域吗?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时间节点能普适吗?往往在面对经验时,人们却少有考虑这些风险问题,却更热情地拥抱所谓经验的实用价值。
过于轻信经验的做法是什么?经验主义,甚至是激进的经验主义。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小学语文《小马过河》,文浅义深。同样一件事,给不同的人去处理,他们的主观感受是千差万别的。而客观事物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如果把经验当作方法论,某种意义上讲就犯了教条主义的毛病。
在营商环境里,一直流行的“实战”现象,也是经验主义盛行的一道风景线。实战派大师、实战人物、实战派老师会更受企业的欢迎。这些标签为“实战派”的人物会在任何场合标榜自己的实战经验,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复制下来又如何呢?不成。“华为,你学不会”、“海底捞,你学不会”、“小米,你学不会”......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思考几分钟——我为什么总学不会呢?——这就是经验的局限性。
当经验没有被验证为科学的法则前,注定风险更大。经验只有演变为法则后,才具备举一反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靠性。然而,大多数经验并没有推进到法则层面。
有人统计后发现 1500 年后中国几乎无发明。为什么?为什么科学诞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
其实,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从古希腊时期就不一样了。古中国人最注重实用性,重视经验基础上的技艺的传承。这种实用性虽强,但无法实现经验知识的可迁移性。是为了实用而实用。古希腊人注重寻找东西背后的原理,普遍性,即科学性。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性。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千年的习惯延续下来,导致我们当今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地重视经验。重经验轻法则的现象不仅在商界盛行,也严重影响到了学术界。为什么我们没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少有成就?因为我们太过于重视那些往往不可持续的不可普遍适用的经验了。
19世纪的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世间法则少,方法多。抓住法则的人能够成功地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一味尝试方法却忽略法则的人必将陷于麻烦之中。”
很多时候,经验害人、害企业。而且害得很重。更害怕的是被害人却不自知。
(作者:高韬,独立品牌学家、客服学家。杰出的课程有:品牌的品牌、服务的服务、文案的文案、创新的创新、简捷的简洁、客服系统客户忠诚改善(nps)、在乎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驱动(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