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相关书籍推荐 | 极客饮食指南2019
极客饮食指南2019 第 2 篇文章
这是一个饮食指南,按理说应该从基础开始讲,但是我却打死也不会从三大营养素开始。
饮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营养问题
饮食是文化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或者是个经济问题,多元话题放在一起讲,看上去似乎混乱而不知所云。
可现实世界本就如此复杂,造成谬误的往往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想主义。如果只用营养来解读饮食,就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能把越来越多的个体归纳为“特例”,辛苦的维持摇摇欲坠的虚假模型。
在追逐各种减肥咨询的群体中,至少有30%的人并不胖,这里说不胖,是严格意义上的不胖。
有一种衡量胖瘦的指标是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虽然没有精确计算体脂,但是除长期健身肌肉多的教练外,对绝大部分人适用。
BMI自动计算工具:http://www.boohee.com/assessment/bmi
热衷减肥瘦身且愿意消费的人群中,至少有30%以上的BMI小于22。也就是说,很多追求瘦身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是大家眼中的胖子。
很多胖的人并不想减肥,而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很多人都不胖。
我的目标不是科普,写文章是兴趣
有人说,像我这种健康类公众号的目标是做科普。但是我要说:我不做科普,科普这个词本身就有点自带教化众生的自豪感,而我完全没有这种高尚的自觉。读者从来不用被谁教化,健康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是非常私人的选择,在不在意都是过这一生。
我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写一些自己的观点,为了满足自己的倾诉欲。如果有人看我的文章而获得收益,那是读者有眼光运气好,不用谢我。
很多读者的减肥真正诉求,是“从自己的眼光看”——希望身体是纤细精巧的,或者凹凸有致。因为被媒体洗脑多年,多数女性心里都有一个或窈窕淑女,或御姐辣妹的偶像,每次照镜子,都是和偶像比高低。
每天咬牙切齿的盯着体重秤,恨不得三天减五斤,一周减十斤,红着眼买减肥药请私教,誓要苍天不负我,努力一定出奇迹。
女性天生体脂率高
可惜,理想很骨感,现实却很丰满。减肥这个事儿没有政治正确,女性就是比较吃亏。女性天生自带生孩子的超能力,为了让这个能力发挥作用,激素水平周期性波动剧烈,让减脂计划加倍困难。
为了给后代储备营养,备荒保暖,女性天生比男性体脂率高,更容易储存脂肪。
可能因为进化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用武力争夺交配权,或是较少外出捕猎,女性的健身效率不高,增肌的速度做到最好也只有男性的一半。所以你们想一下,在追求好身材这个事情上,其实真的一点也不公平,女性的目标更高,但难度加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饮食加运动,随便一个拿出来,都是又花钱又花时间的奢侈品,能同时做好两个的,更是凤毛麟角的女熊猫。
上班已经够累了,哪有力气拿来学习,食物要做的美美的发朋友圈,还要一周三次打卡去健身。这大概是家里有矿的人才能过上的生活。
请正确认识进食障碍
另外,社群中有相当高比例的朋友,存在“进食障碍”的困扰,这是三种状态的集合:就算吃到很撑也总能多吃一口的贪食(Binge),吃完以后有清空行为的(催吐或服用泻药)暴食(Bulimia),还有总是不愿多吃一口的厌食(Anorexia)。
进食障碍的比例有多高呢,我个人观察的结果,社群中在40%以上。这种数据让我深感不安,被“饮食”这个类别吸引来的粉丝,虽然都有减肥的需求,但却完全不能一种方法去匹配,我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也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我鼓励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小心谨慎,独立思考,不要轻易代入角色。
进食障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对人产生严重影响的,心理学/社会学范畴的问题,可能和饮食有点关系,但决不可草率的认为饮食可以“治疗”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的人,大概率同时存在抑郁(Depress)和焦虑(Anxiety),被认为是心理因素占主要作用的疾病,可能同时受到家庭(主要是父母)和社会环境(主要是媒体)的影响。
媒体对“美丽”的定义一直是越来越瘦的,翻看早年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民国时期的广告就知道,影星和模特的身材都比现在的明星“圆润”的多。
如果把玛丽莲梦露放在今天,其丰满的身材可能连试镜都无法通过。到了今天,对美丽的追求更是上升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每年一度的“维密”比赛,从全球精挑细选,只留下最好的几十人,向全世界的观众献上一场大秀,一年又一年的刷新和规范我们对美丽的定义。而树立模范的后果,就是让所有收看节目的女孩子,都有了一个认为自己不够“优秀”的理由。
玛丽莲 梦露(左) 维密天使(右)
1948年的超人(左)2013年的超人(右)
心理治疗可能是治疗进食障碍的根本方案,但可悲的是,心理治疗需要相当靠谱的专业人才,稀缺的资源注定了它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让有需求的一方无力承担。
进食障碍的自我救赎之路
有没有自救的方案呢,我认为是有的,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思路,从希望接受心理辅导,转而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心理辅导师,从一个学生变成老师,用自己做反省和实践,就能真正的走向自我救赎之路。
哲学上从创造出身体和灵魂的二元论开始,我们就一直相信灵魂始终似乎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不管我们吃肉还是吃素,跑步还是举重,身强体壮或是肢体残缺,身体的变化都不会影响灵魂的质量。这种理念让我们勤于空想而拙于实干,还好这一层洋葱,早就被翻过去了。
正确认识低碳水
对肠道的研究发现脑肠轴的存在,食物会影响肠道菌群,而菌群的结构会影响大脑;《谷物大脑》是很多中国人对低碳水饮食的启蒙书,它反复提醒大家一件事,面食可能影响你的大脑健康,甚至患上老年痴呆。
对代谢的研究发现身体在燃烧脂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酮体”的燃料,他们可以直接穿过血脑屏障,部分取代葡萄糖的作用,给大脑提供养分,起到“镇定”的效果,让人心平气和,甚至压制癫痫。
在细胞层面上,我们发现“酮体”对健康的秘密,在于为线粒体提供更高的能量,需求更少的氧气,产生更少的自由基,起到滋养皮肤,延缓衰老,燃烧脂肪,消炎瘦身的效果。
如果你认为低碳水饮食不是一个很好的运动饮食,只能说你并没有真的了解生酮饮食,更加没有产生生酮适应。你对生酮的理论有误解,因为你学的古老的人体运动学和营养学体系不教这个,但是没关系,我会替你解答疑惑。
实际上,饮食和运动是无法分割的整体,灵魂因思维而闪耀,身体因运动而健康。但长期以来饮食和运动是被分割的两个学科,没有系统的整合,也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观点。
大众科普中流行的观点,不光是饮食,运动方面也全是错的:老年人跳广场舞,中年人跑马拉松,小孩子......小孩子穿着秋裤和毛裤,正在和妈妈一起写作业,实在没有空啊。(运动其实非常简单,有效的运动每周也只用花一个小时就能搞定,我们会在后面运动章节详细说明。)
如果说我们在健康饮食方面有所共识,那么低碳水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但饮食理论中对蛋白质的理解却颇多分歧,但无论是赞誉有加的老书,还是最新的研究,都在慢慢的揭开谜团,告诉您为什么健康人应该担心的是蛋白质缺失而非过多。
对运动的研究发现,对身体的锻炼,能够影响神经元,改变人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甚至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运动,医学,心理和饮食,被学科切割成独立的四个体系,而更多的现代的研究则发现他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独立,而是互相影响,构成身心灵一体化的大健康。
如果我们需要继续探寻心灵成长的奥秘,追求更加坚强的人生,也许一点点世界观是不可或缺的调料。
本文列举了“极客饮食指南2019”的部分参考书目
其中内容将随时增补(目前暂缺冥想和受冷相关内容,以后补全)
请向公众号或助理微信号发送“图书”,即可收到我们推荐的图书列表
小虎@助理号(tigerhealth01) 已满人
萌虎@助理号(tigerhealth02)清单中列出的所有书目,均可通过Amazon.com或 Amazon.cn购买
本号支持原创,鼓励大家购买正版书籍
参考书推荐
可上下滑动查看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