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千千万万个“陈念”,你们可以不完美
《少年的你》上映后,围绕它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有关于男女主演技的,有关于原作抄袭争议的,也有关于校园霸凌主题的。
对我来说,该片的后劲非常大。这种后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中一个是演员的表现。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正如很多评论所说,交出了高分答卷。前者呈现了愁苦与坚毅的一面,后者作为新人,完成了角色塑造,实现了真挚的感情传递。两人的年轻面容,角色间相互救赎的情感,眼神里的不屈与诘问,在镜头的放大下,极有冲击性。
在我看来,他们已经不是在试图说服观众,而是在用情感的浪潮冲刷观众的感知,同时没有落入狗血的下乘。这是非常难得的。
后劲的另一面,与校园暴力有关。
这个主题很有普适性,想必每个成年人,都与校园暴力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少年的你》抓住和放大了这个点,很容易唤起观众的回忆,让人想起自己也曾面临过大大小小的危险,或者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也曾有过视而不见的冷漠瞬间。
也正因为这种普适性,也许你能发觉,《少年的你》没有把校园暴力的主题讲彻底。
当然,没有作品能把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洞穿,那不现实。我想,该片的意义之一,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重要的门,经由它,我们能追溯以往,观察周边,从而反思更多。
而在种种反思里,我最大的好奇是,除却犯案的部分,陈念是不是过于完美了?假如她的设定有所更改,有明显的缺点(比如性格不佳),大家会如何看待她?
换句话说,霸凌的受害者必须完全善良吗?他们可以不完美吗?
电影中,陈念的复杂性略有欠缺了。
她被欺凌,是因为维护了小蝶最后的体面,又被欠债的母亲牵连,也就是说,案件发生前,她几乎是一个完美受害者,心地善良,认真生活,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再加上周冬雨的演技加成和柔弱气质,就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同情。
这当然能加强控诉的力度,让校园暴力的问题更加注目,但与此同时,也回避了一个问题:不完美的受害者,是不是就可以被欺负?
电影《芳华》里,何小萍也遭遇过欺凌。
由于家境贫寒,小萍本来就已经处于集体中的底层,更不幸的是,她被抓住了“小辫子”——为了给家人寄一张体面的相片,她偷借室友的服装,跑去外面拍照,被室友们发现了。
平心而论,这算不上大错,充其量是小小的虚荣和不诚实,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实质伤害。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群体的欺凌变得“师出有名”,拉开了小萍被排挤的开端,事态越来越严重,直到命运被颠覆。
小萍被欺负的逻辑,也是很多校园暴力的逻辑。
很多时候,大家排挤一位同学,不一定是因为外貌身材等先天原因,还可能出于后天原因,比如此人撒过谎,说话的语气有点冲,穿了一件假冒名牌的运动服……总之都是小错,远远不到十恶不赦的地步。
但无论这些理由多么不值一提,只要它们存在,被大家提取出来,情况就很容易恶化。人们不再有心理负担,理直气壮地实施霸凌,因为在他们看来,被霸凌者犯过错误,就应该受惩罚。
也就是说,除了拜高踩低的、比较容易被识别出来的暴力,还存在一种过度惩罚的、容易被合理化的暴力。后者打着正义的旗号,有一副惩恶扬善的面孔,受害者则作为一个有小缺点、小毛病的个体,被过多的恶意淹没。
这种过度惩罚的现象,甚至可以延伸到网络暴力上。
如今,很多明星被骂,原因也常常很可笑。比如最近,黄子韬因为微小的用词不当,在微博上遭到围攻,本就对网暴疲惫至极的他,选择退出微博。
同样,当演员热依扎站出来反抗网暴时,部分网友也采用了类似的逻辑,认为她“想炒作”、“玻璃心”、“装病”,进一步损害她的情绪。
有支持者说:”她什么都没有做错,为什么要经受这些?“,本意虽好,但我只能同意一半。即使热依扎真的想炒作、玻璃心、装病,就应该被大肆攻击吗?更何况她的表达已经非常真诚和勇敢,而且是在这样的节点,与反思校园暴力的风潮形成呼应。
这两种暴力,虽然不尽相同,却也有相通之处。千千万万的“陈念”们,哪怕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青春期,也迟早要面对成人世界的刀光剑影,远的不说,网络暴力不就是恶意的另一种缩影么?
如何对抗这些恶意,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我想,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确定:以陈念为代表的普通学生也好,以热依扎为代表的明星也好,他们可以是不完美的。可以不妥当,有漏洞,可以有小私心、小脾气、小虚荣,没关系,这本来就是生而为人应该有的呼吸空间。如果我们愿意体谅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不去放大和渲染,很多潜在的暴力也就无从发生了。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类,所以尊重和包容他人,不仅是在释放善意,也是在为自己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