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74天《 水地 第三十九》第1段~第5段

2024-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管子》学习第174天《 水地 第三十九》第1段~第5段

原文阅读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絜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適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殽,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五内。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以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麤粗也,察于微眇。

      故修要之精。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字词注释

[1]根菀:犹言“根丛”。菀,或作“苑”。

[2]具材:具备各种材美。

[3]淖(chuò)弱:犹言“淖约”。姿态柔美貌。

[4]精:诚实。

[5]概:古代的一种衡准器。古人用斗斛出纳粮米时,用一个长形的器物贴着斗斛的口平抹一下,食粮米不留尖,不缺欠,达到均平。

[6]都:聚。居:停。

[7]准:持平的标准。

[8]五量:五种度量轻重长短大小的衡器。此处“五量”代表各种度量器。

[9]违非:即“是非”。违,当作“韪”。

[10]几:生机。

[11]反:返,复日。常:常性、本性。

[12]内:含藏。

[13]邻:当作“粼”,清澈有波纹的样子。以:而。理:花纹有条理。

[14]適:据何如璋说,读为“谪”,“谪”亦“瑕”也。

[15]精:即“情”。诚实。

[16]茂华:英华。

[17]搏:专一。字当作“抟”。

[18]殽:原作“杀”,据许维遹说改。混杂。

[19]水流形:指胎息于羊水之中。

[20]如:当作“而”。咀:《说文》:“咀,含味也。”指三月而精气成形,能含受五味之气,而生五藏。

[21]五内:原作“肉”,据丁士涵说改。下同。

[22]淑湫:细小声音。

[23]麤(cū):与粗意思大同而未有区别,指行为上的粗略,粗粗拉拉。“麤粗”一词,与下文“微眇”相对成文。

[24]故修要之精:此五字为衍文,不译。

[25]凝蹇:犹言凝结。蹇,滞涩。

[26]此乃其精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原文作“此乃其精也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据王引之说改。

译文参考

      大地,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根源,美与丑、贤与不肖、愚蠢无知与才华出众都是由它产生的。水,是大地的血气,就像人身的筋脉一样,在大地里流通着。所以说:水是具备一切材美的东西。何以知道水是这样的呢?回答说:水柔美而清亮,善于洗涤人的秽恶,这是它的仁。看水的颜色,黑白分明,这是它的诚实。计量水不必使用概,满了就自动停止,这是它的正。不论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流去,直到流布平衡而止,这是它的义。人都往高处走,水独自向下流,这是它的谦卑。谦卑是道的所在,是君王的器度,而水就是以卑下之地作为自己的聚积之处。

      准是五种量器的根据,素是五种颜色的基础,淡是五种味道的中和。因此水是万物的“准”,一切生命的“淡”,一切是非得失的基础。所以,没有不可以被水充满的东西,也没有不可以让水停留的地方。它聚集在天地之间,包藏于万物之中。它产生于金石之上,又集聚在一切生命之中,所以说,水比于神。当水集合在草木上,根就能长到相当的深度,花朵就能开出相当的数目,果实就能长出合适的数量。鸟兽得到水,形体就能肥大,羽毛就能丰满,毛色花纹就鲜艳亮丽。万物没有不充分发展它的生机,而能回到正常的生命状态,因为它们内部含藏了适量的水分。

        玉所以贵重的原因,是有九种德行出自玉中。玉温润而有光泽,这是玉之仁。玉清澈而有纹理,这是玉之智。玉坚硬而不屈聚,是玉之义。清廉而不伤人,是玉之品行。光鲜而不藏垢,是玉之纯洁。百折不挠,是玉之勇。瑕疵皆清晰可见,是玉之诚。英华与光泽交相辉应而互不侵犯,这是玉之包容。以手敲击玉璧,其声音清脆专一,透亮悠扬,音质纯净而不混杂,这是玉之歌调。因此君主看重玉,收藏它作为宝贝,剖开它制成符端,玉的九种品德由此显现出来。

      人,也是水生成的。男女精气相合而在羊水的流动中逐渐成形。胎儿满三个月就能感知味道。什么是感知味道呢?就是感受五味。感受五味的是什么?就是五脏。酸主于脾脏,咸主于肺脏,辣主于肾脏,苦主于肝脏,甜主于心脏。五脏都已具备,然后生五种内部组织。脾生膈膜,肺生骨骼,肾生脑,肝生皮肤,心则生肉。五种内部组织都已具备,然后生发成九窍。由脾生鼻,由肝生目,由肾生耳,由肺生其他的孔窍。满五个月,形体孕育完成,满十个月,婴孩就降生了。孩子出生,眼睛就能看,耳朵就能听,心就能思虑。眼睛所能看到的,不单是山岳丘陵,也能看到荒忽细小的东西。耳朵所能听到的,不单是雷鸣鼓响,也能听到细小的声音。心所能想到的,也不单是粗大的事物,还能做细微的思考。

      所以,水聚集在玉中就生出玉的九种品德。水凝聚留滞成人,就生出九窍和五虑。这就是水的精、麤、浊、滞,它们能存而不能亡。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提出了地与水为“万物本原”观点。  文章篇名取为《水地》,但观其论述,实以“水”为主。先秦儒家以水喻德,道家如《老子》以水之趋下喻有道者的处世原则,近年出土的道家文献《太一生水》言“水”辅“太一”而生万物,与此篇观点接近。

      此文通篇论水,大致分水为万物之本原与水的性质两部分。文中前半部分从植物、动物、玉石、人类与水的关联来阐释水为万物之本原。后面部分对比论证水的各种性质,更着力阐释各地水性与人性的对应。

    文中认为,大地是万物本原和一切生命的根源时,水则是大地的血气。作者还以人格化的手法描述水具有仁、义、诚、正,谦卑等品质。而且,水是万物的“准”,一切生命的“淡”,一切是非得失的基础;水产于金石之上,集于生命之中,所有的生命具有生机,因为它们蕴含着水分。

      玉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实用物品和文化载体,文中描述了玉的九德,并认为是水聚集在玉中生出了玉的九德。人,也是水生成的,一个胎儿从孕育到成为完整的生命;水的凝聚留滞,令人生出九窍和五虑,就是人有了感知和思考的能力。

        水作为世界一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物质,它看似普普通通,但是它又跟所有的物质都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它看上去极其的平常,同时它又极其重要,任何生命都离不了它,它是所有生命的实际控制者和拥有者。一个生命的前提就是需要有水这样一种东西。水极平常又极重要,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固定的颜色,这么一个奇特的存在,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特别是道家思想中,水是作为道的化身。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关于道的哲学,关于道的学问。但换一个角度,它就是水的哲学。通过道的化身——水,我们得以看见道,听见道,触及道。通过这种可感的、可见的、可听的、可触的,我们的世界里头最平常之物,我们感受到了道是什么,离我们最远的,一种最深奥、最深远的东西,通过这种最平常、最普通的东西呈现出来。

      可以说,《道德经》就是水的哲学,就是关于道的,以水作为基本隐喻的启示录。所有关于水的描述,对水的阐释的话语,最终就汇聚成一部道和水的启示录。当你对“道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水的感受,对水的沉思,对水的感悟,在道是什么的问题上一窥天机。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稷下道家及《管子》对《老子》道论的发展(二)(节选)

      “道”更重要的是其质,即内涵。《管子》对《老子》道论的发展集中在质的问题上。《管子》认为“道”之内涵丰富而深刻。从大处说,主要有两点。

      其一“道”“和以反中”,“不义不颇”。“大道”见于“真人之言”,“真人之言不义不颇”(《管子·心术上》)。修真得道的人的言论,态度中正,不偏不倚。在论述是否懂得“道”时,《管子·心术下》说:“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无贰,是谓知道。”求得和谐,返于中正,使形体与精气相互依赖统一,心境专一而没有二意,这就叫作懂得了道。懂得道的关键是“和以反中”,也就是“不义不颇”。对于人的修养和处事来说,必须依赖、遵守平和中正的原则,这样才能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才能处事敬慎,妥帖适当;才能事随人愿,不受挫折。正如《管子·内业》云:“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情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这是说修身养性,强调人生“精”与“形”的相合和谐,平和中正。以至饮食的原则,也讲究适量:“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管子·内业》) 对于治国来说,同样要讲求适中不颇的原则,否则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轻国重之,乱国并之,暴王残之。”(《管子·霸言》)

        其二,“道”尚虚静。“虚无无形谓之道。”“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忒’。”(《管子·心术上》)这里的“虚”与“静”互补,

“虚”为正、“静”为偏,“静”即

“虚”,道的特点是“虚静”。《管子》认为“圣人”“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日‘可以为天下始’。”(《管子·心术上》)适应万物的各种变化,做到了虚静,“虚静”就“不忒”(不会出错)。这便是掌握了天下万物的根本道理。

      《管子·心术上》解释“虚静”说:

“‘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应,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没有遇到事情时好像没有知识,恬静安宁;处理事情时根据事物特点,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其作用。《心术上》篇另一处还讲到:“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毋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这种“物至则应,过则舍矣”,“因其能者言所用”的态度,就是“虚静”。当然,《管子》更强调“舍矣”为“虚静”的境界。其具体的描绘如:“洁其宫,开其门,去其私毋言,神明若存。”“必知不言之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管子·心术上》)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冷静、广泛深入、客观地了解掌握事物,顺应促进而不是违背抑制事物的发展,这就是“虚静”的境界。

      其三,“道”周密、宽舒、坚固。“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知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从劝善,刑不足从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管子·内业》)坚守善念,驱逐淫邪,抛掉轻薄,充分领会善念的极端,返回到道德上来,这是“道”的坚固。内心世界充分地见于言表行为,有善有恶,这便是“道”的宽舒。气的意向得当,心的意向安定,而不仅仅依靠赏赐和刑罚使臣服、顺从,这是“道”的周全,正是因为“道”的周密、宽舒、坚固,“道”才能成为立国治世的根本。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史记论著集成(全20册)》,张大可;丁德科,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