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拾遗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圣贤书友会

【传习录读书札记239】学问更在书本外

2022-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朱子晚年定论】22 答潘叔恭

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读书求义,乃其间之一事耳。旧来虽知此意,然于缓急之间,终是不觉有倒置处,误人不少。今方自悔耳!

前文有“答潘叔昌”、“答潘叔度”,潘叔昌、潘叔度兄弟,金华人,都是吕祖谦的弟子。

金华人潘友端、潘友恭(字恭叔),其父潘畤于五夫清风峡创建月林书院,邀朱熹前来讲学,友端、友恭成为朱熹的弟子。潘畤与朱熹还有姻亲关系。《四书章句集注》多作于月林书院。

朱熹和金华有很深的渊源,他与婺学创始人吕祖谦虽然观点不尽相同,当相互倾慕,私交极好,朱熹曾多次到金华丽泽书院等地讲学,并把长子和三子都送到吕祖谦门下受学,两个儿子都成了金华女婿。

此处的潘叔恭,则不知是否属于金华潘氏大家族。

朱熹给潘叔恭回信说,做学问的根本功夫在于平时的一言一行,具体而言,即持敬和集义的功夫,时时刻刻应该反省对照。读书求义,只是学问功夫中的一件事。

所谓持敬,就是敬畏天道,求取本心;所谓集义,即存养扩充浩然之气。

朱熹说,以前,自己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分不清轻重缓急,往往本末倒置,误把读书放在前面,误人子弟,如今悔恨不已。

【朱子晚年定论】23  答林充之

充之近读何书?恐更当于日用之间为仁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为佳。不然,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此固充之平日所讲闻也。

林充之,莆田人,字和叔。哲宗元符三年进士。钦宗靖康初,以主客司郎中出使金国,被执,不屈,徙之极北寒冻之地,幽佛寺十余年。病革,以国仇未报为憾,南向一恸而绝,享年七十二。

朱熹在给林充之的心中,问他最近读什么书。然后委婉地告诫他,除了读书,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举手投足之间都得以仁义为根本,严格地对照检点自己的言行,去除那些不符合仁义的地方。否则,虽然精通书籍,却不能落在行动上,君子以此为耻。这本来就是您平时做学问所倡导的。

从林冲之的生平看,他显然做到了知行合一,没有辜负朱熹的期望。

在这两封信中,朱熹都强调了读书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做学问关键还是入心、践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