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读书

《差不多先生》:胡适和鲁迅倡导摒弃“差不多”心态

2023-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观星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和社会的问题都持有一种马虎不认真、敷衍苟且的态度,他们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差不多先生”。胡适先生在1924年写了一篇寓言式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讽刺了这种“差不多”心态,以及它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这篇文章与鲁迅先生在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端午节》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胡适

一、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文章通过一个叫王二的“差不多先生”的形象,警醒人们不要对任何事情都持敷衍苟且的态度,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现象。比如,他买糖买错颜色,念书考试不及格,记账记错数字,买票买错方向,治病请错医生,都用“差不多”来搪塞。结果他因为请了牛医而死亡,还被人们称赞为有德行的人,并给他取了一个法号“圆通大师”。作者揭示了他的一生格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并指出了他的影响,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

二、对比鲁迅的《端午节》和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鲁迅的《端午节》和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都是对“差不多”心态的讽刺和批判,但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体上,鲁迅的《端午节》是一篇短篇小说,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寓言。短篇小说更注重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寓言更注重道理的阐述和寓意的表达。

2. 人物上,鲁迅的《端午节》主要描写了一个叫方玄绰的知识分子,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主要描写了一个叫王二的小商人。方玄绰是一个冷漠无知、自以为是的“差不多”先生,他对社会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只会随波逐流,说“都一样”或“差不多”。王二是一个马虎粗心、自欺欺人的“差不多”先生,他对自己的事情没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只会敷衍苟且,说“差不多”就好了。

3. 结局上,鲁迅的《端午节》以方玄绰在端午节那天说了一句“差不多”为结尾,暗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无知和冷漠,并且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差不多”心态。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以王二因为请错医生而死亡为结尾,暗示了他对自己事情的马虎和粗心,并且暗示了这种“差不多”心态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

总之,胡适和鲁迅都认为,“差不多”心态是一种懒惰、消极、逃避的心态,它不仅会导致个人的错误和失败,而且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都呼吁读者反思自身是否有“差不多”心态,以及如何摒弃这种心态,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