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有雨,有《婚纱》
晚上外面簌簌簌簌地迎来了城市的第一场春雨,我在屋里看《婚纱》。电影里正好也是下雨后,晓珞放学等妈妈的情节。想起我小时候最怕下雨天,尤其是放学的时候,别的小孩子都会在教室门口等来拎着雨鞋,夹着伞匆匆赶来的爸爸或妈妈,我父母不在身边,我只能失落地等太阳出现。或者匆匆逃离学校,一路上还得遭受别的小孩的疑问,你怎么一个人回家?
偶尔会等来奶奶,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小心翼翼得走过泥潭来接我,然后一老一小互相搀扶着走回去。那画面,一定很凄美。我想,父母在在孩子心中是就是力量、安全、健康的象征。是随时能在危难时刻保护自己的超人。而伴在我身边的家长是两位年过7旬的老人,所以,我从来都没有安全感,小时候经常做的梦就是被坏人追的满屋子地跑,有点像《小鬼当家》的现实版。小时候最焦虑的事情就是门够不够结实,锁够不够结实。家长无法给我安全,我只能寄托于门锁。用现在的话就是有点像留守儿童,只不过我父母不是农民工。

4岁时先是妈妈念书离开,捱过两年“单亲”的生活后,2年级时就是父母一起要离开我的生活。再后来就是父母找我谈话,做思想工作,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活,为了他们的工作,需要我先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再然后,就是在我童年记忆里萦绕不散的可怕的下雨天。我的敏感,我的不安全感,我的洞察一切的心从那时开始生长。
好在,这样的生活持续到6年级我就被接回父母身边,可是我依然没有找回安全感。总觉得晓珞跟我小时候有很多地方很像,不知道她长大后是不是性格也跟我很像。
大人总把我当成个会说话的小宠物,觉得我感受不到什么,觉得我只是个孩子。觉得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没什么。其实,真的有关系。而且是很大的关系。我似乎能看懂他们的世界,我的胆小、自我,我的不必要的恐惧也是从那时开始生长。
我其实特别痛恨这样童年的经历,因为它的晦涩,它让我经常处在不安中。让我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也是因为它造就了我性格中的缺陷。可我无权选择,只能接受。我们都没得选,都只能接受。经历怎样的童年,就是自我造就怎样的性格。
好在,我还会有下一代,我会尽全力给他美好的童年回忆。
好在,我还有未来的人生,可以努力克服性格中的不完善。虽然雨夜是一样的雨夜,只期待不一样的我.
谨以此文献给我喜欢的电影《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