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读后感
个人觉得这本书讲的就是心理学知识,它教给我们一种读懂他人心理活动的方式。不过正如书中说到的那样这种能力需要先从家长自身转变开始,家长转变了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沟通。
秉承“游戏力”的观点,作者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换成了我们更能理解和接受的说法,就是“游戏力”,其实这种能力就像我们以前说的——有幽默感、个性活泼、阳光等等。有这样性格和能力的人往往能化解忧愁,能让生活变得轻松。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过一部电影,是一个人的回忆录,他小时候和父亲被德国纳粹关进了集中营。而正是这段在别人都认为是无比绝望的生活经历却给了他不一样的生活感悟。我不知道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还是导演故意为之的,但这部影片给人的震撼就在于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经历不堪回想,但是镜头处处看到的都是孩子天真地和父亲玩着游戏,而游戏的真相却是残酷的,反衬出纳粹的极端暴行。影片中是关押大人的集中营,怎么能允许有小孩子?于是父亲每天变着法的和孩子玩起了“躲猫猫”游戏,让孩子通过隐藏自己不被爸爸找到这种方式成功躲过纳粹的迫害。为了找到食物爸爸也是和孩子说食物也在躲猫猫,或者是在玩变身游戏,让孩子学会寻找一切能果腹的物品充饥。直到爸爸被纳粹带走再也没能回来时孩子都还是认为父亲在和他玩躲猫猫,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他一直都快乐的生活着。所以说在这个孩子的记忆里他没有痛苦,有的只是和父亲在一起的快乐感受。
他是幸运的,他的父亲留给他的是健康的心理,是受用终生的信念。他父亲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游戏力”的最好诠释吗!身为家长和“孩子王”的老师,具备“游戏力”将有益于孩子一生的成长。
书中的前三章和最后一章我认为都是强调大人自身必须具备“游戏力”。其他章节则细致地讲述了如何展现“游戏力”。
一、孩子不听话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章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信。平常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孩子不听话,磨蹭就是消极的不听话,满地打滚是激烈的不听话。这是世界性话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不听话生活秩序被打乱。2:说明绝大部分孩子就是不听话的,天生不听话的,没有人教他不听话,可就是不听。
那为什么孩子是带着不听话的天性来的?李岩老师举了个例子:幼儿园回家,停好车,拿了东西回家。A口回家近,b口回家远。孩子非要走b口,我很着急回去,想孩子为什么那么不听话呢?
“坚持自己”是说坚持就能坚持的吗?坚持是一种能力,它是在怎样的一种时机下培养出来的呢?一般都知道要坚持下去,可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一本书中的调查得到这样一个提醒: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
该坚持的时候坚持,不该坚持的时候不坚持。这里就出现了矛盾,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坚持自己,而有时我们却不希望他们坚持自己。也就是说有时候希望孩子自信,有时候不需要他的自信,希望他们妥协。而当这种妥协高频率出现时你就会发现孩子没了自信。
另一件事更重要:在人脑的发育过程中“懂道理与有勇气”这两个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是有先后的。心理“懂道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完成,“懂道理”其实是长大成人的一个标志,“懂道理”就是有成熟的理智。“有勇气”这个能力则是早年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懂道理是高级结构的功能,有勇气是原始结构,原始结构发育在先,高级结构发育在后,所以有勇气这个能力的发展先于懂道理。
勇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其实勇气是天生就有的,无需刻意培养。书中从传统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一定解释,在第四章中谈到力量的发展,也就是自信力的发展,它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就是孩子说不,就是不听话,不听话是孩子自然发展自信力的重要阶段,是好奇心和创造力发展的源泉。由此我们就能明白——孩子不听话就是坚持自我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让孩子在不听话的行为中逐渐强化他的自信,然后通过懂道理来学会何时坚持,何时该妥协。
而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表现时就需要家长、老师展现自己的“游戏力”。不用强硬方式逼迫孩子妥协,通过和平或有趣的形式来化解矛盾。这又与第十二章中的“迎接情绪的风暴”联系了起来。
二、孩子发脾气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常态表现,但是对于负面的情绪,需要我们学会释放,包括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孩子不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的情绪会封闭起来,为长大后的各种问题埋下祸根,或者就会通过其他形式(我们认为不太好的方式)间接发泄出来。拥有良好的脾气也是“懂道理”的一个标准。
在这部分我个人也受益匪浅,明白了之前我们一直谈到“感受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过往的经历都是要求我们压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坏情绪,但是看到这里,之前迷惑不解的问题一下有了答案——有情绪就要释放而不是压制和控制。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伤心难过想哭就哭,哭够了情绪自然就会好,那么我们在他们伤心难过的时候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就可以了。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那就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找到释放内在情绪的出口,帮助他们释放。在这一点上,家长处理情绪的方法需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自然的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及处理情绪的方法,比如坏情绪的时候,妈妈需要不被打扰的10分钟冷静时间,通过类似的示范,孩子可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及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孩子也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孩子的游戏是在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品格。
现在来说说“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其中最有收获的是“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这节。“与其让孩子服从,不如努力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判断力。服从,无法帮助孩子自己处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良好的自我判断,则来自与孩子的交谈,从而激发她分析处理不同的问题,思考相关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孩子之所以能够在长大后最终形成体贴周到、诚实善良的品格,是因为充分得到了爱的滋润,是因为一直伴随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并在生命中一直有一位高尚的人用行为做出榜样”。对于我来说,以上是这节最受益的几句话。我理解这段话是:规则,不是说出来被服从的,是与孩子之间讨论问题的观点,是引发孩子自我判断并累积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形成健康价值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规则是对道德高尚之人的一种追随。
游戏力——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化无聊为有趣,化对抗为协助,化无力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