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随笔2021-01-31

2021-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欢喜如月

今天跟教练班里一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相互教练练习,这是第一次体验集中2小时的“互扣”。

在自己被教练的环节里,其实自己提前准备好了话题。话题讨论的结果其实出乎意外,原本觉得是驱动力的问题,但最后发现是跟职业发展、最终会跟自己的使命有比较大的关系。恰恰也关联到了今天看良钰老师的书的时候看到的,在LMI的领导力课程中的“使命-目标-时间管理”、“高回报活动”,还是“小我、大我”、或者提到的书中《当下的意义》中都有一定关系的自己的“使命/愿景”的话题。而这个问题,自己又如何能够看得更清晰?框架自己似乎看得清楚了,但如何更清楚、更有力量,这是考虑下次要被教练的问题。

在教练他人的环节,对方提到了是一个跟动力有关的话题。最后的结果是反馈对方让其从行动改变动力的维度,促使对方有了一定行动,但就像客户所分享到的,可能并没有让其在心智模式上能看到更多。而在反观整个的教练过程中,一是因为后续与朋友的约会,可能干扰到了自己的时间感、自己似乎有些着急、不够平静,客户可能也略有察觉;二是整个挖掘的课程,多个角度想带客户去看,从她的先生、她的伙伴,自己认为客户可能没有发现,但客户在这时的反馈停留的时间不够长;三是教练过程浮于表面的问题解决,客户反映出的心智模式自己错过了。其实有问到对客户来说,动力对她是什么,客户也有回答是责任和完成任务的压力。而自己在这个点也错失了让客户去反思她的“心智模式”,在这个点可以给客户照镜子、与现在行为做对比,而这个点当时自己卡了下没有反应过来;四是在开始拿合约阶段,客户的反馈是自己的问题不够清晰,而且“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导致客户思索的是问题且比较负能量导向;另外对障碍问的也不够确切。比较好的做法实际是先问“你期望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果这个状态实现了,对你意味着什么?”;然后再问现在的障碍会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障碍……

第一次进行书写教练随笔,发现写的过程确实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复盘这个教练过程,写下来的收获还是更深入、丰富。给自己点个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