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STO自带门槛,想拥抱STO必先考虑这4点!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6人  Block007

币圈,在长达半年多的寒冬后,最近,又出现一个“STO”掀起了1CO的余热。

STO什么鬼?申通快递?

当然不是,STO全称为Srcurity Token Offering,中文意思是“证券型通证发行”

有人说这是IPO的2.0版本,也有人说这是合法化的1CO,熊市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大票人指望着它走向人生巅峰...

到底STO是什么?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证券型通证发行,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这意味着,STO既包含了证券化也包含了通证的意义。


面对乱象丛生的市场,我们不仅迎来了寸步难行的寒冬,还承受着外界对区块链技术的质疑。这个时候,突然出现的“STO”,打着“合法合规”的旗号,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到底是舆论的产物还是时代的出路?!

 

STO与IPO、1CO又有什么区别呢?

1、IPO

炒过股的人都知道,IPO称为首次公开募股,是金融市场上出现较早的募资方式,一家企业或者公司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募资到法定货币,虽然是面向大众的过程,但这过程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核,包括材料受理、分发、见面会、审核、反馈、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十个环节,全跑下来,创业板要三个月到半年,主板三到四年,这还得看公司的规范程度、业绩等很多变量。

2、1CO

1CO之所以可以在币圈掀起了一股投资巨浪,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1CO的形式上更简单,不仅仅免于监管、融资资金迅速、还对投资者没有任何限制。这就像突然出现的一个赌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你穿戴整齐,我就给你入场的机会。最终,乱象丛生,随处可见的空气币、传销币、泡沫、骗局,搅乱了区块链发展的美好愿景。

3、STO

相比无法无天的1CO,STO身段放低了很多,积极主动地寻求被监管,如果把IC0看作野马,那么STO就是主动套上缰绳的马。

在STO的概念中,有两个重量级的词,一个是证券型,一个是通证

从证券型来看,这说明STO的募资到的资产不单单局限于数字资产,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有形资产,比如房产、黄金、有价值的艺术品、收藏品等等。甚至可以说,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有形资产转变成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证券型资产。

从通证的角度来讲,其意义,不是发行某个代币,让其流通,而更多的是,在这个市场也好、应用场景中也好,都能发挥出拥有者的权益作用。比如身份的证明、学历的证明等等,这些都是拥有者的权益证明,而不是局限于一枚数字资产。

看来有人给出:STO=(IPO+1CO)/2 的公式也是不无道理!

STO为什么会火?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STO所代表的资产是真实存在的,它切切实实将有价资产进行上链并且Token化,具有股权属性、利润分配、投票权等传统证券性质,并通过非公开募集和公开募集方式对外募资,基本上能与任何形式的投资和资产挂钩和锚定,包括股票或大宗商品等。各国监管部门也一直在试图将它合法化。

就目前看,STO有以下四种形式:

1)通证化风险投资基金(Tokenized VC Funds),一个通证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为通证持有人提供对基金份额的索偿权;

2)类股票通证(Share-like Tokens),可以具有诸如对某一实体享有所有权份额、LP份额、投票权、股息、利润份额或对未来成功的某一实体享有利益等特征;

3)资产支持通证(Asset-Backed Tokens),可以用于可替换或不可替代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可能需要一层抽象层。该层采用截然不同的资产并将其捆绑在一起,类似于房屋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创建证券的形式;

4)加密债券(Cyprto-Bonds),消除中间商和注册机构,减少结算时间并降低运营风险。

想拥抱STO需考虑这4点

在利益面前,谁都想分一杯羹。尽管监管政策还不明朗,落地实践没有真正有效展开,市场培育尚未进行,但STO确实已经自带门槛:项目本身、团队架构、所在国的监管政策、资金实力,以及过去有无金融/证券领域的从业背景等,都需综合考虑,毕竟1CO那套打法已然是过去时,盲目的追风介入STO热潮,结局会是适得其反。

实际上创业者需要考虑这四点:

1)项目本身是否契合是最大的先决条件,生靠硬套显然不是个好策略,毕竟证券型对很多区块链项目来讲,是一个门槛。

2)资金实力是否匹配决定在竞赛中能走多远,在资本寒冬时期尤为关键。相比于一纸白皮书就能融资的1CO,STO的融资之路势必坎坷。

3)所在国监管政策则是最大不确定因素,但合法合规是基本底线。真正意义上的合规STO交易平台依然短缺,尤其是当STO瞄准的市场从体量为几千亿美元的数字货币,转向体量为数百万亿甚至上千万亿美元的有价资产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轻视它。

4)金融/证券从业经验则是能否占得先机的条件,人才储备至关重要。当前区块链从业者大多数来自互联网/科技领域,较少金融领域,应对区块链这一底层技术自然没有问题,但是需要融入大金融/证券的话,就显然不足。

对于项目方来讲,STO成功了那它就是“蜜糖”,但它也有可能成为“砒霜”,会资本和币圈双重寒冬之下,加速项目死亡。

对于尚处于发展早期的STO来说,我们并不能妄下定论,也不能太过憧憬,踏踏实实去做基于区块链的场景应用落地,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STO之路,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