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快与慢?

2021-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双_c261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你平时会如何阅读书籍呢?是一次一本,从头读到尾部,还是同时并行读好几本?

当你练习一个技能,你是会一段时间集中训练一项,还是会几个技能穿插进行?

我以前,包括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第前一种方式,也就是一次一本,集中阅读。但是,最近阅读《成长边界/Range》这本书,作者在“学习,快与慢”这个章节中,分享了不同的观点,我觉得也很有启发。

核心观点是:感觉上比较慢的学习方式,从长期的角度看,反而是更快的方式。

这种所谓的“慢”的方式具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更快呢?

1

使用过程 VS 建立联系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听过杨叔子院士的一个讲座分享,具体的题目我忘了,只记得他分享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一直困扰于为什么1+1=2,虽然他能记住规则,会做题目,但他不满足记住计算公式。

他可以想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但如果是一个苹果加一个梨呢?如果是一只鸡加一只鸭呢?想了很久,他突然想通了,原来一个苹果加一个梨是两个水果,一只鸡加一只鸭,两只家禽,而如果一只苹果加一个鸡呢?我觉是两个食物。

我已经忘记了当时他分享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解释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两种学习方式:基于使用过程 VS 基于建立联系。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以学习数学的方式为例,我们从小比较熟悉的方式是,老师教我们记住公式和相关题目解题步骤,然后能解决题目就行,不太关心公式背后所代表的更深的联系,这就是基于使用过程的学习方式;

而与此相反,杨叔子会关心1+1=2背后代表的现实意义,它和现实世界的关联,就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建立联系的方式。

从短期来看,前者效率更高,因为掌握过程,你就能解决相关的问题,即使你不了解这个知识和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联系的方式,短期来看,有时仿佛是低效的,因为你可能对使用过程没有那么熟练,

所以相对于“基于使用过程”的学习方式,基于“建立联系”的使用方式,短期显得更加“慢”,但长期可能会更快,因为理解了背后的原理以及知识的关联,更容易持久记忆和提取,回忆一下你现在对高等数学、三角函数、微积分还记得吗,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而两种不同的方式,其实在工作中也能发现,以我们汽车研发设计为例,我们常用的一种开发手段是前期用计算机去模拟实车的性能,同样是做这个工作,能明显观察到两类不同的工程师,一类工程师是按照此前在其它大公司积累的做事情流程,计算机算出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如果出现模拟和实际不符合,也不会深究,因为以前比人都是这么做的;

另一个工程师也会按标准流程分析计算,但是结果处理出来后,会尝试去理解这个结果的意思,如果发现试验和仿真差距比较大,会深究背后的原因,而且一旦不理解,就会很痛苦,不满足于得到结果就行。

从短期来看,第一类工程师“很快”,因为只要给他标准输入,他就能按流程输出结果;第二类短期显得很慢,因为他总是想尝试理解自己计算的结果,尝试建立仿真和试验的联系,尝试建立理论和应用的联系,但是他一旦弄通了背后的练习,一旦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就很有信心,知道该怎么处理,虽然比较慢,但是每一步积累都是扎扎实实的,时间长了,就能更快洞察问题的本质,从而快速解决。

这对我们还有什么启发?我觉得可以用在小孩作业辅导上。

书中提到,在美国,小朋友拿到作业请教家长时,家长也习惯性直接告诉小朋友们更简单和快捷的解题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内也常见,而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利于小朋友从小建立对知识的理解的,我们可以尝试反过来做,即使知道更快的方式,也先通过提问引导小朋友去理解题目和现实世界的练习,或者知识之间的练习,这样的方式虽然会慢,但是长期来看,会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应用时会更加灵活。

集中练习VS交叉练习

除了前面提到的“快慢方式”外,书中提到了另一种常见的“快慢方式”,就是集中练习VS交叉练习。

书中提到了一个案例,为了比较集中练习和交叉练习的效果差异,研究人员招募了两组人进行一个钢琴训练测试,目标是在0.2秒之内跨过15个琴键,每一组都有190次的训练机会,第1组190次都重复训练跨越15个琴键;第二组交叉练习跨越8个、12个、15个以及22个,结果显示后者比前者表现更好。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觉得有点反常识,因为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事情,你重复的不断的去做,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后来我想到另外的一个例子,我意识到第二种练习方式对于现实世界可能更有效。

如果我们把钢琴换成篮球,同样是训练两个技能:三分定投和带球上篮,同样的训练时长,一种是一个时段集中训练定点投三分球,另外一个时段就只练习带球上篮;第二种是两者穿插起来。

如果放到实际的球场,我推测后者的训练方式可能会更好,因为它更接近真实比赛情形,因为真实比赛中就是根据现场情形,灵活切换应对策略。

而我理解这是交叉练习真正可能有效的关键,因为相对集中训练,它多了一个匹配或者识别的过程,对应到真实世界,就是在解决问题前,常常需要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去匹配策略,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想要强调的,而交叉练习其实训练的就是我们的匹配能力。

而这个也可以用在我们读书中,就像开头提到的,你可以一次读一本书,从头到尾,也可以同时读多本,在这个过程中穿梭。就像吴军在分享《成长边界》时,他也是将它和《异类》对比着看,然后去更好理解两个书对矛盾观点各自的论证。

我个人理解,如果你独立判断能力和理解力比较强,可以尝试同时阅读同一主题的几本书,可以在不同的观点间对比理解,这种交叉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理解主题。

远迁移

前面提到的两种慢的方式,无论是建立练习,还是交叉练习,我觉得本质都是训练更底层的一个能力——远迁移,通俗理解,就是能把这个领域的能力迁移到另外一个领域,把当下的能力迁移到未来,而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变化和不缺性。我觉得书中有句话很经典,作为结尾分享想给你:

那些长久有效的知识肯定是高度灵活的,其中包括能够应用于新问题中各类思维模式,模拟防空演习中的海军军官和那些学习数学的学生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在用交叉练习来学习如何识别各类问题的深层次的结构共性

他们不能依赖反复出现的同一类问题,所以他们必须识别出模拟战场上威胁场景背后的潜在概念联结,或者是在他们从未真正见过的数学问题中建立联系。而后,他们就可以针对每一个新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当某种知识的结构已经足够灵活,可以将其有效应用到新领域或者前所未有的新场景时,这种情形就叫作“远迁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