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印象
记忆里爷爷的脾气不太好,我的几个姑父都有点怕他,平时到家走亲戚,干活是低头干活,说话是平声说话,吃饭是家常饭,家里很少出现大的动静,只有春节后几个姑姑约好了大聚会时,陪姑姑回来拜年的姑父们凑齐了“全班人马”,的午饭时间,不仅有菜有肉有酒,还会允许他们喝酒时划拳,家里才能听到他们的喧哗声。
冲门的方桌常年都是靠墙摆放的,这一天会抬离开墙边放在屋子正中,爷爷也只是在开席前和他们见个面,告诉一声“今天放开了喝”,便留下几个姑父围桌对饮。没人陪着他们很自在,屋里不一会儿就会传出来“三三”“五五”“六六六”“八枚八”的呼喊声。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被一声压过一声的吆喝吸引着,总想着进屋去看看,但奶奶总是说“几个大男人喝酒划枚,你们小妮子们去凑啥热闹?”童年时的好奇,就这样被强压在了心里。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人家怎么划枚,是跟着父亲回家时在路边小饭店的大堂里,在我们邻桌吃饭的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两个对脸坐着的人,每个人都撸了右边袖子半伸着胳膊,两只手在桌子上空变化着不同的手势,跟着手势的变化嘴里喊着不同的口号,那口号和我小时候在爷爷家听到的一样。七八岁的我已经不喜欢这样的场景了,觉得他们这么伸胳膊蹬腿吆五喝六,太吵了。
再后来从书里了解到一些关于酒的内容,才知道划枚竟然也是一种文化——原始而充满智慧的汉族民间酒文化。它起源可能不好考证,但在邯郸的民间却是广为流传。一般是两个人同时出一只手,并且同时猜两人所出数字之和,两人都猜错或猜对则继续,直到一方猜对。猜错者罚酒。这种嘴和手配合才能完成竞猜游戏,在考验参与者的协调性和预判分析能力同时,因为具有竞争性,趣味性更能引起参与者的兴趣。
我曾经看过一些写邯郸民俗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专门写了邯郸酒场划枚,从各种手法,判断,到如何运用智慧让自己做到“战必胜”,以划枚为基础的酒文化如何随着时代而变化形式更加文明多样等等,文章写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让我这个一向对酒文化不了解的人产生了了解的兴趣。
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和人同处酒场时的我便不再觉得枯燥和百无聊赖了。“压指头比大小”“掷色子唬宝、扫雷”“发扑克卡点”等等,现在的酒场,大家已经不再你伸手我伸手的划枚,但枚文化的演变形式更多样了,他们眼里的输赢以是不是喝酒为依据,而在我的眼里,这种游戏完全是双赢或是多赢的——要么赢点,要么赢酒,或者想喝酒的人可能因为总是赢点喝不上酒,会主动对输了点的人说“我替你一个”,友谊便在这来来回回的赢点与赢酒,替酒与被替酒里更加深了一层。
当然,每个人的脾气不同,玩的时候表现也不同,因为喝了酒,豪爽的更加豪爽,爱耍小聪明的小心思动的更加明显,喝酒能喝出真性情,喝酒时玩游戏也会显出真性格。
如果把喝酒时玩的竞争性的游戏全部看作传统划枚游戏的传承与发展的话,我也应当算是“划过枚的人”,因为有一次和几个老朋友小聚,大家在一起玩过“飞花令”,一人两句古体诗,诗的第一个字接上一个说出来的最后一个字,背也行,自己现场创作也行,接不上来的认输认罚,可罚吹拉弹唱等等任意一种,虽然玩的机会不太多,但在我觉得,这种不再局限于罚酒的集体游戏,是酒文化的与时俱进。
写到这儿我也在想,与时俱进真是个好现象,现在大街小巷的酒馆饭店,即便是掷色子发扑克,大家的声音也都不太高,极少见到旁若无人的划枚者,文明就餐,文明饮酒越来越普遍之后,传统的“枚”文化一定会消失怠尽,变成后人听说却没见过的“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