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灰犀牛事件之后我们来谈谈学习

2017-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nonerule

前段时间,在工作上遭遇灰犀牛事件,甚是狼狈。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身处服务业,竞争激烈,甲方一味赶工期,不断压缩时间。我负责那部分,有个关卡。在方案阶段,我们一般抓大放小。那个关卡照理说要从严,但时间紧迫,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一步步把项目推进。

之后在审核阶段,发现那里有问题。还好甲方没有追究,一起想方法补救。经过大量时间、人力的投入,总算比较好地把问题解决了。

之所以遭遇灰犀牛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每次时间紧,除了这个关卡,还有很多事情要赶,身体和心态都处在满负荷的状态。第二,短视心理。每次完成阶段任务,已经加班加点,如果在这个关卡花太多时间,任务难以完成。没看到这个关卡的爆发,可能让前期的努力白费。第三,侥幸心理。这次不是最后阶段,之后还有修正的机会,结果每次都觉得不是最后,都往后面拖。

不解决问题,问题迟早会找上门来。灰犀牛事件就是这种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前面已经学过,灰犀牛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导致手慢脚乱,并且弥补错误的代价往往比预防要大得多。那为什么明明知道灰犀牛事件的危害,却还一步步顽固地走下去呢?

懂得一个道理是一回事,让道理引导自己的行动又是另一回事。一个人的行为选择,是一次次利弊判断。当你身心俱疲,就更容易作出利于缓解当下的困境,而对未来有损的事情。只有真正吃过的苦头仍然记忆犹新,才有可能左右当下的判断。

学习能多大程度影响我们的行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第一,对知识点的认可程度。如果新学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考虑问题的新角度,并且这个知识点让我们信服,这样新知识点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引。

其次,是知识点的可操作性。理我们懂了,但如果不好执行,我们也很难把它作为行动指南。

第三,新知识能否在与我们现有的价值体系的博弈中胜出。有时候我们做事的惯性实在太强,依据新理论对眼前的舒适状态冲太大而难以执行。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一次次掉坑爬坑的过程,才能逐渐走向正向的轨道。

学习的意义是建立一个体系。当我们踩完坑之后,能通过学过的知识,尽量避开一系列类似的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