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与匠心,本是这个世界不该有的浮躁。
匠人制
一榫一卯一手艺,
一转一折一行云,
一物一城一个家。
紫禁城里宫殿屹,
几度辉煌几许摇。
山西应县奇木塔,
梵音阵阵回千年。
广西程阳风雨桥,
流水并肩看天空。
一钉一铆不曾有,
越过百年又百年。
2006年故宫大修,
屋顶错落有致的钉子,
经论证是固定瓦片的。
木与木间的牢固连接,
仍是传统的榫卯结构,
不变形,不散架。
自明清流传的红木家具,
样如初韵愈浓可传世。
我们感慨工业的发展,
沉浸工艺的日新月异。
可是这些发生之前,
先人凭借生活经验,
一点点留存的智慧,
也可大刀阔斧展身手。
榫卯就以其独特的功能,
让1加1产生大于3的力量。
有多少人在遗忘,
就有多少人选择传承。
如果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
榫卯的使用至今已有7000年,
发源还早于让我们自豪的文字。
在榫卯界,
并没有什么太教科书式的刻板化。
结构近百种之多,
常见的就有格角榫、托角榫、
粽角榫、燕尾榫、
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
插肩榫、围栏榫、
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等。
木件的
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
究竟要如何巧妙结合。
使之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
计算着比例,重量,
更重要的是需凭借以往的经验,
判断具体采用哪种榫卯方式,
这其中更要看匠人与匠心。
毕竟,
作为一个实用性极强的物件。
它需要沿着需求做改变,
而不是被简单选择,
蕴含着人生若干道理。
一池活水必然不可停滞,
大小石块溅起的各种涟漪,
才会添加更多生机。
如果说实木家具,
是现代钢筋水泥房里自然的生气,
那榫卯就是实木家具里的灵魂,
更稳固,更耐用,更环保。
首先稳固,
利用木材的形态特点,
彼此更加“吻合”。
增加了摩擦接触面,
有效限制了木件的扭曲。
以椅子为例,
半燕尾榫卯的靠背,
上大下小,
从而扣紧扶手。
采用直榫的靠坐面,
靠背连着扶手,
就更加稳固不容易后移。
其次耐用,
耐用度从千年的遗留中就可窥探到。
太刚则折,
至察无徒。
铁钉之类看起来非常的坚硬不可摧,
可易腐蚀易生锈并不长存。
木材随着时间的洗礼而熠熠生辉,
然连接的铁钉可能已难以支撑。
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
不复存在的王朝,
一堆废墟的宫殿,
自持坚硬的铁罐,
除了几叶锈蚀残破的铁片,
其余的早已成了空无。
榫卯结构与家具同类材质,
有利于帮助传力均衡。
热胀冷缩是木材的天然属性,
可以随着天气,
共进共退,
况且两者还保留有一定的空间,
在面对阴晴不定的天气,
不容易产生裂缝。
最后是环保,
这里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木材环保,
对使用木材的我们环保。
相较于钉子之类的强烈“撞击”,
外来“入侵”进木头,
榫卯利用木材本身的凹凸特点,
点点相连,点面结合,
以柔克刚,相得益彰,
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木材的自然品质。
榫卯结构足以支撑其家具的骨架,
不需添加太多的化工制剂,
有效减少了木材的二次污染,
源于自然,所以环保。
我们从不否认科技的进步,
也应承认往日的存在。
岁月给了榫卯一种困意,
还好我们在坚持发现,
它在慢慢苏醒。
——END——
(部分内容整理于网络,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后门家具】)